书评:《信托的逻辑》

这本书是从 2022 年开始读的,中间断了之后就一直没拾起来,这次是前几天读完《一个人的老后》临时书荒才又翻了出来。信托是个常出现在各种金融和豪门恩怨场景中的元素,但以往我对其几乎一无所知。这本书作为领域科普非常好地补充了我的装逼死角,又因为信托的资产管理和投资银行业务与非信托领域的资金和资产的运行是基本一致的,本书也可以拓展一下金融领域的一些通用概念。

读完全书后,我自己的粗浅的感受是信托并没有在资金和资产的撮合过程中提供其专有的运行模式,更多地是从获客、法律法规、监管角度、管理架构等外部框架上圈出来了一块独特的领域。也正因为这一点,作者在最后一章才尝试寻找如何让信托通过差异化服务来突出自身优势。

这本书是很多人合写的,内容上会有一些重复,而且过于沉溺于下定义,把浩如烟海的产品塞进一个个密密麻麻的盒子里,又给这些盒子的划分方法找了很多意义。这些名词定义理解上倒不难,只是很难统一到一套固定的逻辑框架中,导致很难形成稳固的记忆和认知。整本书也穿插着中信信托的广告,当然并不喧宾夺主。

挺好的科普书,挺好的信托,等我有了家族办公室也整一套。

阅读更多

书评:《一个人的老后》

这是 Sh.DY 推荐的一本书,我都读完了她自己反而还没读完。读过之后不仅没找到答案,反而还找到问题了。人会变老以及养老的问题我一直不愿意去多想,但是这本书写得非常详细,由不得你不去跟着一起思考。

全书虽然是基于女性视角,但大部分内容是不分性别的,很多话也让我很有感触。女性作家和日本作家的双重加持也让本书的章句多带有一种独特的细腻。第四章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分,其中关于各类人际关系的描写不仅是我赞同的,而且也能给我一些新的启发。

前段时间我突发年龄焦虑时写过下边的微博:

以前读到上帝骗取亚伯拉罕灵魂的故事时没有太多感受,跟白开水似的不疼不痒,虽然明白“老很可怕”这个道理,但是心理上并无法体会。

近来开始愈加惧怕年龄的增加,总感觉自己迟早会变成失去一切可能性的老人,变得与路边等公交的乌央乌央的花白脑袋一样。现在有些理解亚伯拉罕了,与其未来终有一天变成这样,我也愿意让上帝带走我的灵魂。

这本书并没有减少我的焦虑,但确实能让人在面对无法避免的衰老时有一套可循的方案,而不至于手足无措了。

阅读更多

书评:《希波战争》

全书读完只有一个感觉:作者被希罗多德带偏了,书中充斥着大量的抒情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像是没有换行的蹩脚史诗。各种人名、地名穿插在意识流的文风中,让全书读下来非常痛苦。

作者不无偏见地穿插了很多对于两千多年前 “东方独裁” 和 “西方民主” 的对比评论,东方的部分倒没什么,但是关于希腊的问题如城邦间的矛盾、城邦内阶级的矛盾、自我束缚的政体、从失败走向失败的改革几乎没有提过,只是让几个僭主和的名字出来打了个酱油。这就让希腊本身的形象显得单薄又抽象,仿佛整个巴尔干半岛只剩下了穿着白袍的老登和袒胸露乳的兄贵这两种形象。

书中对于历史主线的描写反而占比极小,马拉松、温泉关、普拉提亚这些精彩的战役基本上都是几段话带过,对于战前的形势分析、内政外交和战后的内外矛盾、势力洗牌也都没什么涉及,让战争这一错综复杂的政治活动显得很呆。总之这本书不能告诉你什么是希波战争。

希波战争讲得最好的还得是 B 站 UP 主 “唠点历史” 的《希波战争》系列 1~6 集,波斯崛起、希腊繁荣以及两个文明的冲突都讲得非常清晰,乱七八糟的名字和人物关系也被处理得让人印象深刻,还辅以形象的地图和插画,比这本书强多了。我现在还记得去年在午饭和晚饭的时候在学院五号找个地方席地而坐看老海的视频的时光,那时在 MMT 干得非常难受,午间和晚间看老海这段时间、以及晚上读书的那段时间是我为数不多的快乐了。

阅读更多

2024 年 09 月书单

书名 作者 作者国籍 出版社 类型 评分
人间椅子 江户川乱步 日本 新星出版社 侦探悬疑 7.0
俗世奇人 冯骥才 中国 人民文学出版社 文学名著-当代文学 6.0
西周的灭亡:中国早期国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机 李峰 中国 上海古籍出版社 品读历史-历史专题 8.0

书评:《俗世奇人》

就是一些短篇小故事,最适合的还是在高中晚自习读。大多数故事都过于没头没尾,内容也没什么生趣。不过整体的用词习惯倒跟郭德纲一样(当然了),脑内配上郭德纲的旁白加上于谦的捧哏也能打发打发时间。说到郭德纲,我现在最喜欢的郭德纲的单口片段就是《张小乙下南京》开头那里茶馆里的描述,以及《相声五十年之现状》里天桥码头的苦力干完活去听相声和泡澡的片段,很有一种勃勃的生机。另外老郭的唱段里我最爱《休洗红(皮大衣版)》,真是老天爷赏饭,余音绕梁,听得魂都要飘了。

阅读更多

书评:《西周的灭亡:中国早期国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机》

我对中华第一帝国及其以前的历史总是非常感兴趣,几个月前读完了《翦商》,从时间线上往后正好就接上了这本。本书体量不小但是核心观点挺明晰的,读起来并不费劲,书中考据虽多但都为论点服务,并非无脑堆叠(再鞭尸一下《爪牙》这种看起来让人极其痛苦的书)。

作者对西周中后期的政治困境描述非常精到:一方面西周的资源只来源于王权直接控制的京畿地区,另一方面周王室却要对全天下负有义务。对官员的赏赐、对蛮族入侵的抵抗、对远方叛乱的讨伐都只能从周王室自己的口袋掏钱,这些付出最好的后果就是一切如常,系统只有资源流失而没有增长;血缘关系维护的诸侯们随着时间而淡化联系,控制力的不足又强化了地方诸侯的独立性。一切在正反馈循环中走向崩坏。

周王室对于地方诸侯的控制力逐年减弱以至于最后成了吉祥物,联想到汉初与各个诸侯紧张的关系(如《祥瑞》中提到的,“汉廷给这些诸侯王的文书,形式上等同于外交文书,虽然号称君臣,实际上和敌国差不多,边境线上也互设关卡防备,一些重要军事物资比如战马,更是严禁流通贩卖”),或许历史书中讲的那种上下尊卑井然有序的中央-地方关系从未存在过,只是腐儒在幻想中的附会罢了。

书中对于厉王被放逐的原因的分析我认为更接近真相,或者说更具逻辑:厉王急于收拢强化王权,并且削减贵族权利,而非人民有了主人翁意识站起来推翻暴政——拿三千年前的历史事件来附会所谓马列主义才是愚蠢的行径,彼时贵族和王权的斗争才更像是特有的时代基调。当然这并非为厉王洗地,我一直都是认为历史人物的评价一般没有方向性错误,厉王本人大概率就是臭鱼烂虾,只是对于其下场真正原因的归结并非如教科书简单所言是“失徳暴戾”,而且箭垛效应也决定了“天下之恶归焉”。

书中有一点挺刷新我认知的,即玁狁并不是匈奴前身,而是西北地区的农业政权,一个强力的证据是玁狁与周王室的战争都是车战,而匈奴与汉朝主要是马战。另外对于褒姒“妖女祸国”的分析也很深刻:褒姒的故事不只是源于传统亡国之君的叙事结构,更因为西周作为圣人推崇的王朝的模范性和其灭亡的耻辱性之间需要一个“妖魔”来调和,褒姒恰好扮演了这个角色。

春秋战国的历史是一个巨大的有机体,很多故事都能被编织在同一张巨大的网上。假道伐虢背后是虢国和晋国多年的恩怨,再往前可以追溯到平王在虢国和郑国、晋国之间设置的政治平衡,再往前就是申缯灭周和平王东迁了。此外虢国在平王东迁后不久还讨伐过曲沃晋氏,这又和曲沃代翼、郑伯克段联系在了一起,曲沃代翼又间接引发了两百多年后的三家分晋(来自百家讲坛《春秋战国记》刘兴林教授的观点,曲沃代翼让晋国国君沉浸在自卑和敏感中,担心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就把所有的后代全部送到各个诸侯国当人质,一旦国君驾崩,哪个王子能在大臣的保护下返回晋国那么谁就能当国君,进而大臣的势力越来越强大,最终在三家分晋前夕形成了知赵魏韩四家最大的上卿),这种知识点相互印证的快乐是无与伦比的。

最后一章提到了中华民族或者说“华夏”这个庞大群体的身份认同就来自于西周,在周王室通过同姓分封和异姓联姻等手段的有意联合下、在诸侯的通婚中、在外敌的侵扰与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别对照下,中原贵族们渐渐形成了华夏的身份意识,并不断融合和吸纳更多的群体,这才有了今天的中华民族。

有趣的是附录四中其他学者对于本书的评价整体并不算特别正向,诸如“地表形态”的立论模糊和影响程度不清晰、论证和论据不令人信服、难以置信地忽视了周天子自身的宗教和信仰地位对于慑服与统御诸侯的作用等等。这种情况在社科书籍中也是非常常见的,毕竟书只有两种:有被批评的价值的和没有被批评的价值的。附录五中作者一一对这些批评都怼回来了,学者吵架的氛围顿时起来了,很有意思。

本书值得一读,观点简洁深刻,论证翔实完备,而且这种上古三朝的历史科普实在是太难得了,读一本少一本。

阅读更多

书评:《人间椅子》

我从小看柯南长大,对于剧场版片头柯南的脑袋撞到书架上然后抬头看到江户川乱步的书这个桥段非常熟悉,不过江户川乱步的书却是第一次读。这次是在越南往返的飞机上读完的这本书,体量不大又都是短篇,很适合在交通工具上消磨时间。

读完的整体感受其实一般,毕竟是一百年前的书,其中的桥段在无论在彼时是创新还是借鉴,对今天的读者来说都过于熟捻而至于无味了。但话说回来,正因为我们对于其桥段设计非常熟悉,恰恰说明了江户川乱步的剧情设计是非常成功的——以至于在其后的百年间被反复借鉴和发扬。书中的《人间椅子》和《蒙面的舞者》甚至于画面感十足,仿佛在很多电影中都见到过类似的故事。

之后有机会读一读江户川乱步的长篇吧,或许有不一样的感受。

阅读更多

2024 年 08 月书单

书名 作者 作者国籍 出版社 类型 评分
我师兄实在太稳健了 言归正传 中国 起点中文网 其他书籍-网络小说 9.9
抓落叶 汤米·巴特勒 美国 上海文艺出版社 文学名著-外国文学 8.5
金枝 詹姆斯·乔治·弗雷泽 英国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社会科学-宗教神学 8.0

书评:《金枝》

好几年前被人推荐的一本书,可惜当时只顾蹉跎没顾得上读,也辜负了给我做那份书单的人的心意。

这本书很厚,下边都是读的过程中零散记录的一些想法,未来得及润色,暂且放在这里留待来日吧。

读本书上册的过程中,又回看了下之前《楚辞与原始宗教》的书评,发现其中关于巫术的观点与本书非常类似,如 “从巫术角度而言,人们重在对神的一时的控制和利用,故尊敬与否,倒不是最重要的,因此有可能出现指责或抱怨神灵的地方”,“知识理性可以和巫术宗教在某种程度上相互并存,尤其是在经过认真的抉择的情况下,更应如此”。作为巫术和宗教的经典研究作品,本书应该是过常宝教授写作中的部分参考资料。

“顺势”巫术给各种习俗禁忌提供了另一个有趣的思路。原本我只是认为传承下来的习俗是对某种因果关系或客观规律在环境和行为层面的机械固定,比如屋里不能打伞——会损坏器物,坐月子期间不能洗头——会着凉等。但“顺势”巫术提供了更直接的解释:很所习俗是理论先行而非对客观规律的总结,如孩子多的女人能让植物增产,光着上身收割稻子能让稻壳变薄,这背后似乎缺乏任何客观规律,只是相信人的行为和状态具有传染性。进一步地,一些禁忌是或是源于实用主义,比如触碰死尸之后需要用繁杂的仪式清洁自己,而另一些(或者是大多数)禁忌可能是单纯地源自原始人的朴素逻辑思维:如影子被踩到等于灵魂受损,渔猎期间不能有性行为(并非为了节省体力,而是认为这会惹恼鱼兽)。

书中对于巫术和宗教的产生有非常系统和深刻的看法。在我原有印象中,巫术和宗教差不多是混在一起的,人也是从一开始就体悟到了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但依照书中的观点,巫术在人类社会更早出现,是人类早期逻辑思维的和对自然的掌控感的直接体现,直到经历了漫长的反复验证和一步步探索之后,人类才发现自己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才把信念寄托在强大的未知力量身上,这才有了宗教的雏形。

全书一大半篇幅都在介绍各地对于植物神的各种仪式和习俗,相较于开头前几章关于巫术和宗教的探讨反倒显得流于表面了。多数内容都在讲各种巫术的形式,这些表面形式也主要围绕求雨、收获、四季轮转、王位更替这几个方面进行,而且往往一个习俗要在全世界各地都找到对应的例证,这对于考据需求自然有用,但读起来是在太费时间了。

对于一百多年前的书我有种不信任感,不仅是因为书中内容隔了这么久未必还有效,还因为在那个时代知识的传播和印证手段都有限,书中本就有较多舛误的可能性,实际上也确实如此。由于成书年代过早,本书在考据和论证上充斥着大量的“据说”、“某某某人说”等虚浮的表述,让本书的论点很难成为广泛而确定的讨论对象,大多只能提供一个观察和思考的角度罢了。特别地举例,在第四十九章中,讲中国立春神农祭典的部分着实让人尴尬:因为祭典有牛,所以说明了中国人把牛当做了谷精——间接地,这也说明或许前边很多地区巫术和习俗的描述或许也都是作者的想当然。

本书很长,又由于近段时间非常忙,因此用了二十天才读完,这个速度相较于直接看电影或者纪录片显然慢多了。但与纪录片或者电影不同,读书能带来更深入和沉浸的感受,因为这些文字本就是作者复刻出了自己的思维活动,就像把音乐刻印到了唱片上一样,那么读书的过程就是回放这些思维活动的过程,自然会更加沉浸。

整体来看本书还是能带来很多精彩的观点和启发的,值得一读。

阅读更多

书评:《抓落叶》

“你会开始有欲望,”梅里亚姆说,“有时会非常渴望。而你往往得不到,或者你会认为你想要的是一件事,而你真正想要的是另一件事,或者你会得到你想的东西,但不再想要了,或者想要不同的东西。”

前三部看下来有深切的认同感,认同人生无望,永远在跌向深谷。艾略特平淡地讲述了自己一生,童年遇到的怪物和艾瑟尔,高中和学姐瑞秋做爱,大学和艾米恋爱又分手,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又因为现实各奔东西,后来工作不顺,被欺压刁难,又被女友戴了绿帽子,一切都非常平淡乃至寡淡。艾略特想要逃离现实,想要逃到“永恒之境”的心态然后我多少也有些共鸣,此时也想到了《麦田里的守望者》,我之前对这本书评价很低,现在想来可能只是因为心境未到。

这段时间我的心情很乱,读前三部时都没完全沉浸。但在看到第四部时,看到艾略特与萨沙“电子交融”时,忽然抬头,觉得自己烦忧的事情竟离自己无比遥远,好像书中的才是我的故事。可惜,这本好书在快结局时我才真正读进去。第四部才是作者真正想说的,但不是以一种教化的爹味口吻,而是通过讲述一个好故事本身。近来读书愈发难以沉浸了,在 MS 时最能沉心,往往一口气读完一本,在 MMT 时也还好,也能读挺多,但来了 BD 之后忽然状态骤降——别误会,我挺喜欢现在的工作的,可能只是心里又开始想的多了,这也正常吧。

全书的文风让人非常舒服,读的时候感觉像是被一股巨大的暖流包围了,有一种待在温暖的房间一样的安全感。作者穿插评论和推进剧情的手段非常高明——在平实的文风中略显荒诞地插入一些对 “过去” 和 “未来” 的描述。在对 “过去” 的描述中,主要是讲 “旅人” 们竞拍人生,以及借梅里亚姆和乔利斯之口评论 “欲望”;在 “未来” 则主要围绕情绪、自杀、人生意义这些概念展开。这些抽离的剧情从两个方面把人生解构成欲望、剧情、情绪等元素,让读者从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审视人生意义,读起来非常新奇有趣,这些课题在这样的风格下也丝毫没有了古板油腻的感觉。

欲望,人生,生活,亲情,友情,爱情,痛苦,自杀,勇气,陪伴,所有的线索交织在一起汇集在这本并不算太大的书中,足见作者功力。这是一本能让人(哪怕短暂地)升起对生活的热情的书。这也是一本特别适合改编成电影的书。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