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05 月书单

书名 作者 作者国籍 出版社 类型 评分
巴别塔 A. S. 拜厄特 英国 上海文艺出版社 文学名著-外国文学 7.0

书评:《巴别塔》

差不多七八年前我很喜欢 B 站一位叫 “小隐” 的 UP 主,看她的视频看起来让人感觉很舒服,也推荐了很多不错的书。这本她推荐的书也在书单趴了很久,一直因为内容太长而一再放弃,最近终于决定开始读。

书中前半部分的剧情是现实世界和一个叫 “乱言塔” 的架空世界之间的交错,两个世界相互映射。后边介绍了《乱言塔》是现实世界中主角弗雷德丽卡经手编辑的一本小说,这种剧情结构在很多书中都见到过,比如《乌克兰拖拉机简史》、《恶女的告白》,甚至是《蛊真人》。

充满哲学讨论意味、冗长繁复的对话是这本书的一大特点,第五章和第六章大量围绕着 “语言” 这个课题本身展开的论述更是把这种冗长无趣推向了极致。这块的内容引述繁多,角度奇谲(宗教、生物、语言学等等),整体有一股子非常强的自嗨和炫技气息,看得人头昏脑涨,只想跳过。这部分内容给人的感觉就像《巴黎圣母院》开篇对于老巴黎城的自然环境描写一样,看得人坐立难安。

《乱言塔》这本小说中的小说描写了一群逃离战乱的人在一个废弃城堡建立乌托邦的故事,典型的反乌托邦叙事框架,把各种离散在复杂社会关系中的人性像火药一样聚拢了起来,乌托邦本身的脆弱性则是极好的引信。乱言塔的领袖考沃特最初设计了一系列充满癫狂想象和无边界的自由的制度,但这份完美却被一句轻飘飘的 “谁来打扫厕所” 击碎。乱言塔脆弱和幼稚的秩序如何建立呢?本是主仆两人的考沃特和达米安在第二章结尾的做爱场景以强烈的生命力和探索气息回答或者说掩盖了这些问题。乌托邦最后被考沃特搞成了滥交派对,考沃特的这些制度与其说是对乌托邦的探索,毋宁说是他本人变态欲望的发泄。乌托邦的覆灭是最精彩的一段,充满 “文明”、“神圣” 的乌托邦众人,最后是被眈眈在外围的野人当午餐吃掉的,这种蛮不讲理的剧情安排才是最 “现实” 的。

相较于小说现实部分的内容,小说中的小说《乱言塔》更吸引人,也更具寓言意味。至于女主弗雷德丽卡和她丈夫奈杰尔这部分的剧情,一句 “婊子和家暴男的故事” 便足以带过。第十四章更是只有两部分内容:婊子的自白和繁复扭曲的文学评论。剧情的高潮是两场审判:弗雷德丽卡和奈杰尔的离婚,以及对《乱言塔》是否是淫秽作品的听证会,这两部分内容都冲突激烈、张力十足,算是是书中比较好看的章节。

这本书篇幅太长,反乌托邦没有新意,女性主义也毫不深入而且还有抹黑之嫌,尽管写作技巧娴熟和比喻手法精妙,整体上也不太推荐读。

阅读更多

2025 年 04 月书单

书名 作者 作者国籍 出版社 类型 评分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茅海建 中国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品读历史-历史专题 8.0
当下的力量 埃克哈特·托利 德国 中信出版社 生活指导 8.0

书评:《当下的力量》

同样是一本加入书单很久的书,但是一直没有时间读。总怕这是一本标准的美式成功学的书,书中无非是几点单薄的理论加上一堆生拉硬拽的无聊案例。读过之后感觉还好,作者比较克制,虽然有一点点美式成功学气息,但整体是一本非常好的具备实践意义的书。

我今年一直在实践 IFS (Internal Family System) 理论,即把自己的各种情绪假想为自己身体这个大家庭中的一个个小人,我的主体意识是这个家庭的大家长,看护和管理各种小人。当你感觉某个情绪占据你的全部思考能力时,要提醒自己是这个小人在大声喊叫,大家长要站出来管理和照顾好这个小人。一旦转为第三人称视角看待某个情绪,这个情绪就自然不会充斥你的全部大脑,理性能迅速占领主动权。这个方法很有用,也与本书的观点一致:从自身的思维中摆脱出来,不要被思维控制,找到 “临在” 状态。

“我此时此刻到底有什么问题和困难” 以及 “摆脱思维对你的绑架,进入临在状态” 是本书最有价值的两个观点,也的确能强化指导你的生活。真正看到这些理论带来的生活质量的提升需要长时间的有意识训练,所以越早开始越好。

阅读更多

书评:《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从中学教科书给人的感觉看,清朝历史无非是几个带着脸谱的人唱戏,有的唱红脸,有的唱白脸,唱了几场大戏后戏台子就被人踹倒了。但实际上一个王朝肯定不会这么浅薄。

开篇讲琦善“卖国贼”形象的诞生,由此引出更深刻的话题:为什么人们需要一个卖国贼?因为旧有道统是对的,因为皇帝是对的,因为蛮夷是蛮夷,那么谁不主张打蛮夷谁就是奸臣,除掉奸臣自然就天下太平,由此循环论证的结论就是旧体制不仅不能打破,还要进一步加强。这一点与现在到处抓五十万又何其相似。

书中在分析清军英军力量对比时过于考据装备武器的细节和数据,行文略滞涩无聊,这些可以放在附录里,但无伤大雅。

钦差伊里布的故事非常有趣,他是一个经典的官场老油条:在收复舟山时,把与英军往来的照会一股脑抛给道光,凸显自己选择的无奈和正确;在后来道光收复命令的压力下,三天两头找各种新理由拖延,同时又摆出一副严阵以待即将开拔的架势;最后在钦差被革职之际为了抢功,以牺牲清朝利益和交涉筹码为代价半推半就收复了舟山。结果给了道光错误的印象,以为伊里布拿着四个二跟俩王当四带二出了,致使伊里布受到了比原定严重得多的惩罚,聪明反被聪明误。

继续往后看,本以为伊里布就够滑了,没想到奕山这位更是重量级:他实打实地重开了通商口岸,赔了款子,还被按在地上胖揍,但上奏道光时总能把这些说成是自己的功劳和苦劳,还在英国换了公使大臣继续挥师北上时轻飘飘地解释成“走得早,没追上,要是追上解释一下就能劝住”,在推诿邀功的想象力上达到了人类的极致。

除了伊里布、奕山、耆英等这些主要负责人的花式表演外,整个鸦片战争的历史中也夹杂着很多系统性问题:前方吃紧,后方紧吃自不必赘言;守将一次一次又一次地犯同样的错误,低估英军军力,低估英军陆上作战能力,轻信又自大;皇帝和决策中枢没有获取信息的渠道,更没有处理信息给出正确决策的能力;民众和政府是利益对立的双方,本就缺乏对政权的向心力;民族主义尚未真正成熟,民众只知保家,无心卫国……

书的第七章透出些书呆子气,诸如用 “中英南京条约的性质是和约……清朝完全可以根据南京条约的文字和精神,拒绝英方完全没有和约依据的要求” 之类的话指责清政府不懂近代外交,指责耆英等人在签订《南京条约》后又作为附注签署了《虎门条约》,把本属于清政府的内政权利放在了谈判桌上。清政府确实不懂近代外交,怎么指责也不为过,但这个理由过于天真,作者以为带英真是按合同办事的好好先生,酸腐之气溢出纸面,让我久久难以继续读下去。且不说带英不办人事已经在无数殖民事件中被反复证明,就算带英肯在《南京条约》这个事情上遵守规则,现有规则在清朝的整体背景下也不会导向任何不一样的结果。

回到近代外交体系上来,清政府和英(以及后来的美法)政府认知确实相差极大,比如领事裁判权,清政府为了省事一股脑交给英国,英国巴不得如此,于是两边都觉得自己占了便宜。后来更戏剧性的是,由于耆英等担心“夷人”擅自入京面见皇帝乱了规矩,反以签订条约为条件进行“安抚”,殊不知“夷人”们的目的本就是条约本身,觐见皇帝成了他们用来谈判的无本筹码。

这本书有特别值得读的两点:其一是把鸦片战争这一极其重要的近代历史事件从各种 “意义/启发” 中解救了出来,充盈血肉还原出了一个历史事件应该有的发展脉络;其二是把这个事件中的历史人物从红白相间的脸谱下解救了出来,所有人都在特定历史时期和客观条件下带着心中大义和小九九争渡人间,没有人是单薄的,更没有人是无动机的,这就让琦善/林则徐等人远比 “鸦片战争头号国贼” / “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这种无聊的标签化形容更像人了。

阅读更多

2025 年 03 月书单

书名 作者 作者国籍 出版社 类型 评分
楔形传说:被“建构”的苏美尔 保罗·柯林斯 英国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品读历史-历史专题 7.0
十日终焉 杀虫队队员 中国 番茄小说 热门网文 8.0
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阎步克 中国 北京大学出版社 品读历史-历史专题 9.0

书评:《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按:制度既是政治博弈的规则,也是政治博弈的结果。

我对于中华第一帝国的历史无比感兴趣,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很新鲜的视角:从政治制度的变迁来审视这段历史,并以一条 “变态” 与 “回归” 的主线串联起这八百年的变迁。全书分析理性,酌句考究,即便从行文本身来说,这也是本好书,其间更是时不时闪过《东晋门阀政治》的影子。

在第一帝国中后期,中国历史与中古世纪的欧洲很像,但促成中国 “分久必合” 的是背后的脉络中隐藏着的巨大的历史惯性,即 “行祖宗故事”。从这一角度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未必真的是天下大势,很有可能只是中国大势。“祖宗故事” 中很重要的一块拼图就是贴合渗透到帝国每一寸肌理中的政治制度,爵位、官职、选官、政令行使、律令等都在给帝国中的每个臣民打上独特的心理烙印。

书中有些观点新颖有趣,又暗合逻辑,比如对 “异族入侵” 带来政治活力这一解读非常新颖:一个皇权不振的政权有逐步走向贵族政治和自我崩解的趋势,而入侵的异族往往依靠军事制度自我强化,便天然地具备组织严密、上下森然等官僚系统的气息,一旦入主成功便会将这种基因重新注入到萎靡的政权中,迅速且有力地构建起一套充满活力的官僚系统,给帝国带来全新的生命力。

儒生、士人、刀笔这几种角色在我认知中是混在一起的,但本书把这几种角色从时间、职能和交替等角度做了非常细致的解读。从战国时代起,文法吏已经随着各国改革逐渐兴起,这一角色在秦汉臻于鼎盛,彼时帝国中并不存在明确的官吏之分,所有行政角色都是因其特定职能而存在的,也要以发挥特定职能为先。在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从一些其他资料如《祥瑞》中也可以看到,汉武帝并非真的独尊儒术,这种表述反而是后世附会的,真正独尊儒术是汉元帝以后,这里不展开),尤其是汉元帝 “乱我家法” 之后,儒生开始走上台前,最初还是盐铁会议中议郎的角色,后来随着王莽改制(尊儒崇古)和察举制(风评成为遴选官员的依据,而太学儒生最擅长锐评万物)逐渐站在帝国潮头,同时儒生相较于文法吏也创造了一种弹性而非刚性的皇权,在帝国运作过程中能降低内耗。随着皇权不振,儒生通过朝堂的权力聚拢势力,形成了士族,这个角色在东晋和南朝 “变态” 的政治中一时无两,但随着钟摆的回归也渐渐衰退下去。

书中对 “麈尾谈玄” 的分析非常透彻,清贵们确实是闲得蛋疼,但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深刻又合理: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玄学用自然和无为逐步腐蚀皇权,这不仅是皇权衰退的体现,同时也是汉末党锢之祸的反弹,权贵们需要通过发扬玄学来创造更轻松的政治氛围。此外,谈玄在形式上也种一种贵族沙龙,对于编制权力网有天然的辅助作用。在这种风气下,本就衰败的皇权在无形中加速腐化,这帮人把政治也拉入到其独特的话语体系中,虚耗行政资源。西晋脊梁刘琨年轻时也曾悠游金谷园,死前却有如此感慨:“昔在少壮,未尝检括,远慕老庄之齐物,近嘉阮生之放旷……困于逆乱,国破家亡,亲友凋残。块然独坐,则哀愤两集。负杖行吟,则百忧俱至……然后知聃周之为虚诞,嗣宗之为妄作也。”

对于 “北胡” 汉化的历史意义,作者也给出了非常深刻的评价。汉化远不止是提供些用于自嗨的文化自豪感,而是真的深刻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在皇权专制上,从铁血军队中诞生的皇权在秦汉制度的护航下能更平稳地执行权力,或者说秦汉制度本就是为强大的专制皇权准备的,两晋南朝反而玩不转;在政治制度上,汉化的过程让北朝重新梳理了秦汉以来的军、官、爵体系,并将这些爵秩和禄秩都纳入到了后世的 “九品官” 体系中;在人才选拔上,北朝更加注重教育和标准化考试,直接促成了隋唐科举制的诞生;从民族关系上,异族压迫的民族张力也让帝国的专制和向心力比南朝更强。

作为隐藏在王侯将相故事背后的历史脉络,政治制度的变迁天然地没有那么吸引人,但是它好就好在撇除了个体的影响,能从更平均也更平稳的角度反映出历史走向,从这点来说,政治制度可以称得上是唯物史观的一个量化指标了。回到这本书,即使政治制度没有历史故事那么有趣,这本书也写得非常吸引人,读来心明眼亮,非常推荐。

阅读更多

书评:《十日终焉》

这本书的设定非常有趣,读到第一章就被吸引了,有种加强版《鱿鱼游戏》的感觉。初期书中几个游戏设计得迷人又聪明,甚至让我开始担心作者后边是否还能稳定发挥(实际上确实不能),上次读到这么引人入胜的网文还是《我师兄实在太稳健了》,穿插在正文中的人物小传的最后一句话 “我是 xxx,我要开始说谎了” 更是让人头皮发麻的高潮片段,堪称完美。

然而在我看来作者缺乏驾驭复杂嵌套剧情的能力,剧情展开和伏笔回收过于生硬,后边 “白羊”、“极道”、“时空列车” 这些概念的插入缺乏足够的铺垫和暗示,像是中间变换过了大纲,读来有些生硬,后边的很多章节我都直接跳过了。

但虽然有大纲设定的飘逸感,整本书仍然是上乘之作,人物特点鲜明,剧情烧脑又反转迭起,无论是碎片化地看还是一气呵成地读都体验很好。

阅读更多

书评:《楔形传说:被“建构”的苏美尔》

忘记是在哪看到这本书的推荐了,也没啥特别想看的就翻出来这本开始读。

书中有些片段有点神神叨叨,问答式的叙事风格在专题研究中也并不讨喜。还有一点是书里大量引用了《圣经》的内容,给我的感觉就像电影《普罗米修斯》中的宗教元素一样,是好作品中扎眼的败笔。当然《圣经》的作用是当作半本史料用的,毕竟这段历史可援引的材料极少,《圣经》算是比较有头有尾的一本了。

书中前几章与其说是考古,倒不如说是对考古学家的考古:前两个世纪中考古学家如何一步步发现乃至建构出苏美尔文明的过程,但是对苏美尔文明本身倒是没有直白且系统的说明。但从这几章中倒也能看出些有趣的东西: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中东的政治局势的变化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苏美尔文明的考古历程,西方人的主体意识也亟需将苏美尔文明编织进光荣的列祖列宗队伍中。

除了叙事内容外,书中的叙事方式也比较无聊,真要着墨近现代的故事,我更喜欢这种蒙太奇式的叙事口吻:“八千年前,美索不达米亚,一个男人的一滴汗水从额头落到飞扬的尘土中,镜头跟随汗水下移,又随即转向男人的身后,浩浩荡荡的人群和各式各样的表情铺展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中;八千年后,一个大兵抽着烟挥着镐,金石声响,一个被敲断的石像漏出了地面,被大兵拿在手中;八千年前,国王刚刚窃取了公民大会的权力,文明进入王政时期,他头上顶着第一抔土,缓步前行并将其倒入神庙的地基中,不远处的高台上摆放着刚刚铸造好的自己的神像……”

直到第五章,这本书才开始有些意思了,叙事目光对准了苏美尔文明本身。这里的内容也呼应了书名中的 “建构”,它既指文字,也指从考古成果搭建出来的苏美尔,也指五千年前美索不达米亚的文明冲突与交流,也指苏美尔文明这个对象本身可能也是对某个时空下一个连续且混杂的文明某个切片的重命名,而真正独立且完整的 “苏美尔文明” 或许也从来都不存在。

这本书适合快速地过一下,当作一些知识扩展和补充。

阅读更多

2025 年 02 月书单

书名 作者 作者国籍 出版社 类型 评分
祖先的故事:生命起源的朝圣之旅 理查德·道金斯 英国 中信出版社 自然科学-科学普及 9.5
小米创业思考 雷军 中国 中信出版社 创业指导-企业案例 7.5
埃隆·马斯克传 沃尔特·艾萨克森 美国 中信出版社 名人传记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