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04 月书单
书名 | 作者 | 作者国籍 | 出版社 | 类型 | 评分 |
---|---|---|---|---|---|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 茅海建 | 中国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品读历史-历史专题 |
书名 | 作者 | 作者国籍 | 出版社 | 类型 | 评分 |
---|---|---|---|---|---|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 茅海建 | 中国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品读历史-历史专题 |
书名 | 作者 | 作者国籍 | 出版社 | 类型 | 评分 |
---|---|---|---|---|---|
楔形传说:被“建构”的苏美尔 | 保罗·柯林斯 | 英国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品读历史-历史专题 | 7.0 |
十日终焉 | 杀虫队队员 | 中国 | 番茄小说 | 热门网文 | 8.0 |
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 阎步克 | 中国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品读历史-历史专题 | 9.0 |
按:制度既是政治博弈的规则,也是政治博弈的结果。
我对于中华第一帝国的历史无比感兴趣,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很新鲜的视角:从政治制度的变迁来审视这段历史,并以一条 “变态” 与 “回归” 的主线串联起这八百年的变迁。全书分析理性,酌句考究,即便从行文本身来说,这也是本好书,其间更是时不时闪过《东晋门阀政治》的影子。
在第一帝国中后期,中国历史与中古世纪的欧洲很像,但促成中国 “分久必合” 的是背后的脉络中隐藏着的巨大的历史惯性,即 “行祖宗故事”。从这一角度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未必真的是天下大势,很有可能只是中国大势。“祖宗故事” 中很重要的一块拼图就是贴合渗透到帝国每一寸肌理中的政治制度,爵位、官职、选官、政令行使、律令等都在给帝国中的每个臣民打上独特的心理烙印。
书中有些观点新颖有趣,又暗合逻辑,比如对 “异族入侵” 带来政治活力这一解读非常新颖:一个皇权不振的政权有逐步走向贵族政治和自我崩解的趋势,而入侵的异族往往依靠军事制度自我强化,便天然地具备组织严密、上下森然等官僚系统的气息,一旦入主成功便会将这种基因重新注入到萎靡的政权中,迅速且有力地构建起一套充满活力的官僚系统,给帝国带来全新的生命力。
WIP
儒生代替文法吏占据朝堂还有个很有说服力的原因:其创造了一种弹性的而非刚性的皇权。
对 “麈尾谈玄” 的分析非常透彻。其来源:用自然和无为腐蚀皇权,也是皇权衰退的提现,同时也是党锢的反抗,政治氛围宽松,贵族沙龙;其影响:皇权无形腐化,讲行政体系也拉入到独特的话语体系,虚耗行政资源。
这本书的设定非常有趣,读到第一章就被吸引了,有种加强版《鱿鱼游戏》的感觉。初期书中几个游戏设计得迷人又聪明,甚至让我开始担心作者后边是否还能稳定发挥(实际上确实不能),上次读到这么引人入胜的网文还是《我师兄实在太稳健了》,穿插在正文中的人物小传的最后一句话 “我是 xxx,我要开始说谎了” 更是让人头皮发麻的高潮片段,堪称完美。
然而在我看来作者缺乏驾驭复杂嵌套剧情的能力,剧情展开和伏笔回收过于生硬,后边 “白羊”、“极道”、“时空列车” 这些概念的插入缺乏足够的铺垫和暗示,像是中间变换过了大纲,读来有些生硬,后边的很多章节我都直接跳过了。
但虽然有大纲设定的飘逸感,整本书仍然是上乘之作,人物特点鲜明,剧情烧脑又反转迭起,无论是碎片化地看还是一气呵成地读都体验很好。
忘记是在哪看到这本书的推荐了,也没啥特别想看的就翻出来这本开始读。
书中有些片段有点神神叨叨,问答式的叙事风格在专题研究中也并不讨喜。还有一点是书里大量引用了《圣经》的内容,给我的感觉就像电影《普罗米修斯》中的宗教元素一样,是好作品中扎眼的败笔。当然《圣经》的作用是当作半本史料用的,毕竟这段历史可援引的材料极少,《圣经》算是比较有头有尾的一本了。
书中前几章与其说是考古,倒不如说是对考古学家的考古:前两个世纪中考古学家如何一步步发现乃至建构出苏美尔文明的过程,但是对苏美尔文明本身倒是没有直白且系统的说明。但从这几章中倒也能看出些有趣的东西: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中东的政治局势的变化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苏美尔文明的考古历程,西方人的主体意识也亟需将苏美尔文明编织进光荣的列祖列宗队伍中。
除了叙事内容外,书中的叙事方式也比较无聊,真要着墨近现代的故事,我更喜欢这种蒙太奇式的叙事口吻:“八千年前,美索不达米亚,一个男人的一滴汗水从额头落到飞扬的尘土中,镜头跟随汗水下移,又随即转向男人的身后,浩浩荡荡的人群和各式各样的表情铺展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中;八千年后,一个大兵抽着烟挥着镐,金石声响,一个被敲断的石像漏出了地面,被大兵拿在手中;八千年前,国王刚刚窃取了公民大会的权力,文明进入王政时期,他头上顶着第一抔土,缓步前行并将其倒入神庙的地基中,不远处的高台上摆放着刚刚铸造好的自己的神像……”
直到第五章,这本书才开始有些意思了,叙事目光对准了苏美尔文明本身。这里的内容也呼应了书名中的 “建构”,它既指文字,也指从考古成果搭建出来的苏美尔,也指五千年前美索不达米亚的文明冲突与交流,也指苏美尔文明这个对象本身可能也是对某个时空下一个连续且混杂的文明某个切片的重命名,而真正独立且完整的 “苏美尔文明” 或许也从来都不存在。
这本书适合快速地过一下,当作一些知识扩展和补充。
书名 | 作者 | 作者国籍 | 出版社 | 类型 | 评分 |
---|---|---|---|---|---|
祖先的故事:生命起源的朝圣之旅 | 理查德·道金斯 | 英国 | 中信出版社 | 自然科学-科学普及 | 9.5 |
小米创业思考 | 雷军 | 中国 | 中信出版社 | 创业指导-企业案例 | 7.5 |
埃隆·马斯克传 | 沃尔特·艾萨克森 | 美国 | 中信出版社 | 名人传记 | 7.0 |
即使不考虑马斯克其人的各种热点事件和 “红顶商人” 的身份,单从其创业史来看,他截至目前的人生都是传奇的,从 zip2 到 X.com,从 SpaceX 到 Neuralink,从 Tesla 到 SolarCity,从 Twitter(X) 到 X.AI,这一系列的奇迹都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让这个有史以来最富有的人充满魅力。
在书中的一系列创业故事里,我最喜欢的是 SpaceX,它破除了很多航天领域的神话和神秘面纱。SpaceX 崛起的过程伴随着很多近乎暴力和鲁莽的策略,比如把复杂的材料替换成不锈钢、用民用零件代替航天零件、靠直觉修改火箭设计等,很多策略都是马斯克直接拍脑袋做的决定。从书中展开的细节来看,和中国人一样,美国人同样地被权威阻滞了本应有的发展进程,是马斯克及其研发团队挑战权威,打破了航天神话,而非美国人这个抽象的群体。
马斯克的思考逻辑中最迷人的一点是 “受限于物理定律的规则才是真正需要遵守的规则。其他都只是建议”,从这一点出发,马斯克大刀阔斧地删减流程、替换组件、质疑权威,并把这套方法应用在他所有的企业中。跳出思维定势谁都知道,但能做到的难之又难,不过至少可以多想想这个方向,作为一种潜意识层面的训练也不错。
作为阿斯伯格综合症患者,马斯克是一个非常差劲的朋友,更是一个灾难级的合作伙伴,不过可能也正是由于这一份对其他人感受的钝觉,才让马斯克做重大决定时少了很多掣肘。这有好有坏,但综合来看,我认为阿斯伯格综合症可能并不会带来额外的人生加成,只有马斯克独特的经历和各种 “天地皆同力” 才能把它发挥出极大的正向效果。
这本书挺值得看的,但有点长,其中夹杂着挺多花边新闻似的叙事内容和风格,删减掉的话读起来会更顺畅一点。
雷军一直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企业家,我也关注过他的一些发布会和年度演讲,也常在抖音上刷到他的采访切片,实际上本书的一些内容就是雷军接受采访时的回答整理成的。雷军在分析问题时透露出了他严谨而深入的思维体系,再加上比较有亲和力的言谈举止,让他的形象与充满爹味和油腻的很多企业家们判若云泥。
一言以蔽,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就是雷军谈小米成长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书中有大量的关于产品逻辑、成长飞轮、产品开发、盈利模式的介绍,也有不少小米的趣事。2025 Q1 我的个人 OKR 之一就是梳理沉淀思维逻辑,形成一套初步的系统性思维,这本书对于这个目标的完成也很有帮助。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本书是纯粹的屠龙术,不过相较于泛泛而谈如何屠龙,系统性的屠龙术依然对很多杀鸡宰牛的场景也有指导意义。
由于内容大多由口述整理得来,又因为很多主题分得太细而相互交错,一些结论反复出现在不同的场景下——当然这也说明了这些结论的重要性——比如 “用户 + 技术和产品 + 口碑” 这样的飞轮,或者是 “零售 + 互联网 + 硬件” 这样的产品运营体系,这使得全书其实并不算精炼,但仍然是干货很多。
本书值得一读,对于辅助构建系统性的思维体系也颇有裨益。
这本书肯定是我今年评分最高的一本书之一。
全书 R.D. 的个人风格非常明显:简单有力的数学工具、恰到好处的例证引用、坚定不移的学科观点以及对于愚蠢观点(尤其是行业内的)的讽刺批判。全书读下来干货非常非常多,更有很多观点是系统和逻辑层面的(比如 “共同祖先” 到底是在说什么,种群某种意义上是基因库的试验田等),读下来不忍释卷,非常过瘾。
序言中介绍文字的“自规范”机制(因为字母是离散的,因此手写潦草的字迹也很容易被匹配到正确的字母上,因而书写的传承能很好地保留信息),同时进一步以其解释DNA遗传的过程是精妙无比的学科互联(碱基对和密码子也是离散的,讹变也很容易被纠偏)。
第零会合点澄清了我脑海中一直以来的叙事陷阱:所谓人类的共同祖先或者说共同的父母,其实只是从某些易于溯源的DNA的视角出发的(如性染色体和线粒体)。从基因的视角切入,追溯遗传家系时会清晰很多,因为遗传源是排他的,进而遗传路径也是单线的。基因本身在自然选择压下扩散到某个种群或区域,不代表这个物种本身的扩散,因为某个基因的遗传谱系只是整个遗传树上的一条简单路径,根本无法还原整棵树的原貌。正因如此,当我们在谈及 “共同祖先” 的时候其实是在谈针对某一个或某一些基因(如线粒体基因或 Y 染色体基因)的共同个体源头,一旦换一个基因那么 “共同祖先” 就会发生极大的差异,很有可能会追溯到数千万乃至数亿年前(比如下文提到的 Hox 基因)。从真正的遗传谱系上说,人类的遗传总是一个群体到另一个群体,不存在一个单点根节点。
一些数学工具的引入虽然让阅读略微迟滞,但在表达观点上起到了极大的强化作用。比如在论证大脑和体重的关系时,作者将大脑重量的对数作为纵轴,将体重的对数作为横轴,这样把各个典型物种都绘制在坐标系中就会得到一条拟合直线。这个模型尤其迷人的点在于,如果直线的斜率为1,则说明大脑重量跟体重是线性相关的,如果为 2/3,这说明大脑的表面积跟体重是线性相关的(实际上这个值是 3/4,克莱伯法则,本书第三册会提到),这对于说明大脑工作原理极其直观且有力。同时把各个点的来源物种约束在不同范围内,可以通过这条直线与纵轴的交点判断整个物种群的智慧水平,也能够判断离群点代表的物种超出 “同类” 们的聪明程度。
第四会合点里用书籍抄本的错误来表示DNA复制过程的错误的比喻很形象,同时非常自然地介绍了通过比较抄写错误来溯源进化树的方法,如“邻接法”、“简约法”、“似然分析法”等,以及一些常见的思维误区如 “长支吸引效应”(基于对变化数量的简单计数,简约法会错误地将特别长的分支的末端归到一起),这个例子甚至非常适合拿来当计算机面试题。
全书在讲古生物的过程中也会穿插一些如大陆漂移、火山运动类的知识,这些内容并不突兀,反复地强调了生命和地质演变的紧密关系。
第十五会合点中对于鸭嘴兽的介绍令人神迷,它特别的哺育方式,它能感知电场的喙,特别的毒刺等都让这个物种充满了魅力。鸭嘴兽并不原始,或者说跟从古演化至今的动物们一样原始,只是某些特征长得比较像古老的生物,但整体的配置堪称先进。关于蝙蝠用回声建模三维世界、星鼻鼹鼠用触觉建模三维世界、鸭嘴兽用电场建模三维世界的假设非常有说服力,甚至这些感知能力会被我们用于分类颜色的脑区打上不同的“颜色”标签,非常神奇。
第十六会合点中介绍的性选择对于演化方向的巨大推动力能用来解释很多理论:在物种拥有某个基因但未将其发扬光大时,性选择在某个意外且随机的推动力下会让整个物种朝着一些意想不到的方向狂奔,雄孔雀的尾巴,人类退化的体毛,直立行走或巨大的大脑背后可能都有性选择的作用。性选择并非凭空创造某个物种或基因,而是提供一种远大于自然环境的选择压,让演化方向被猛地推了一把。
书中在很多例证上性选择假说与我知道的内容相冲突(比如体毛的退化是为了防寄生虫,头虱和阴虱的生殖隔离正说明了这一点,但性选择假说并不以此为绝对前提),这也很合理,演化是多因子的,更是没有绝对真相的。
说到这里我想额外跑个题:袁绍这个人的评价也是这样,在《三国演义》中,袁绍是个头重脚轻的前期英雄;在一些 UP 主(如 “渤海小吏”)的评价中,他是个躲在何进背后操纵局势的老阴逼,但引董卓入京是个败笔,被抢了革命果实,最终没捞到什么好处;在《秦制两千年》中,袁绍利用何进除掉宦官集团是因为宦官集团从士人手中抢走了官员举荐权力,让 “四世三公” 的家族根基出现了裂痕,引董卓入京不单纯是为了杀掉几个宦官,而是要威胁皇帝废黜宦官的举荐权,因此 “一狱吏” 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在另一些 UP 主(如 “唠点历史”)的视频中,袁绍又不太一样了,他反而是决心与家族分道扬镳的,因为家族已经投靠了宦官集群,自己又出身不高,很难在家族混出头,因而转头追逐成为士人领袖,跟何进互相利用也是为了除掉宦官集团。就像体毛退化一样,袁绍其人也是立体的,其行为也是多因子驱动的,这并不会让这个人像迷雾一样让人难受,反而让他充满了魅力。(顺带一提,我现在已经不怎么看 “渤海小吏” 了,过于拿着锤子找钉子,总是把所有人物和事件往人性上靠,但这种攀扯又缺乏足够的史实依据,反而让历史人物显得过于单薄和神经质,最让我反感的就是对于汉武帝的评价)
第十七会合点,“性状替换”这一内容的引入有很大的启发意义,说的是亲缘相似的物种如果生活在同一区域在某些性状上会出现极其显著的差异,这是为了差异化竞争以更好地利用资源。显然这一点可以轻松地引申到其他领域,这一理论有趣的地方在于,它似乎不需要任何生物知识也可以由逻辑推演得到。
第二十六会合点中作者不厌其烦地描写了大量人类种族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背后透射出的社会学成因。在解释人类在基因层面差异不大但却在外表上差异很大的原因时,除了广泛的分布外,更重要的是性选择驱动,微小的种间差异被由宗教和文化驱动的性选择快递地放大。性选择是一个非常强大的理论。
果蝇的故事是全书最精彩的章节之一,其中介绍了胚胎细胞使用 Hox 基因通过化学浓度梯度 “感知” 自己处于哪一体节,进而调控不同位置的发育和分化。更有意思的是,这个基因位于绝大多数动物体内,且相似度极高,这其间也闪过了动物演化过程的共祖的影子。
第三十八会合点中混毛虫的故事,从白蚁展开,介绍白蚁肠道内消化纤维素的混毛虫,平平无奇的话锋一转,指向了混毛虫体表的纤毛,每根纤毛竟然是由两个独立的细菌组成的,但这并非是自然界的特例。紧接着作者就指出,植物的叶绿体、动物的线粒体正是生命最早期的 “混毛虫” 身上的纤毛。
本书也并非没有缺点,或者说遗憾,因为是从人类出发向过去回溯,势必会忽略很多典型但不出现在这条回溯路径上的物种,更不会出现很多早早灭绝没有基因遗留到现在的物种,像是三叠纪的恐龙、寒武纪时期的三叶虫和奇虾等,这些物种都是着笔寥寥,跟其他物种一块出现在会合点里一闪而过。
海量的干货,精巧的逻辑,强大的组织能力,让这本书不仅适合通读,也适合随手翻阅。强烈推荐任何人在任何时候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