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进化的咬痕》

忘了这本书是鬼谷推荐的还是读《生命进化的跃升》推荐读物里看到的了。本书是专题科普,从牙齿来推断古代人类的食物种类,进而从这个视角出发尝试一瞥人类的演化过程。

书的内容并不算太生动,尤其是其中有大量的历史描写——不是古人类和演化的历史,而是几个科学家的家长里短,颇有种纪录片的感觉。顺带一提,我最不喜欢的纪录片就是这种风格,干货和主题还没播个几分钟,然后镜头就转向了某个屋里翘着二郎腿或者站在湖边的科学家大讲特讲自己的光辉岁月和恩怨情仇,割裂感十足,无聊至极。纪录片真的只是讲主题本身的我只见过《与巨兽同行》,非常好看,其中小鱼上岸后在几秒钟内演化成巨兽的浓缩镜头自从小时候在中央十套看到后就念念不忘,这才叫纪录片。

扯远了,这本书就是文字版的记录片,坦诚地说,我没怎么认真读,草草看完,就当是完成任务吧。

阅读更多

随笔:《罪与罚》

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是小时候看动画片,忘记是哪部片子(有可能是《德鲁比》)的一个镜头里,一条狗在监狱里的床上躺着,手里拿着一本书,封面上写着《罪与罚》,这个场景在当时的我看来非常滑稽可笑,也十分贴切。

然后就是前年,手机上放了这本书的电子版,偶尔翻两页,发现根本看不下去,冗长的描述语句,别扭的俄式对话和姓名(还掺杂着昵称),一百大几十年的时间差距,时代背景,一切都是阻碍,那个时候我还认为这是一本艰深晦涩的书,直到前几天再一次翻开它,用了几天时间就读完了。

这本书一点也不晦涩,如果用一句话来讲,就是沙俄首都穷困潦倒的青年拉斯科利尼科夫犯罪以及犯罪后的故事。全书核心线索就是罪与罚:“罪” 的剧情跌宕虽然不如悬疑小说(当然了,这可是一百五十多年前的书),但是围绕着 “罪” 本身的产生、发展,以及如何在青年拉斯科利尼科夫身上生根发芽的描写非常棒,甚至几处还能有些共鸣;而关于 “罚” 的描写则更为深刻,贯穿了这本书的大部分篇幅,萦绕在拉斯科利尼科夫拧巴扭曲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模式中,体现在与索尼娅、母亲,妹妹杜尼亚、好兄弟拉祖米欣、彼得·彼特洛维奇、斯维德里盖洛夫(我敢保证过不了几天这些拗口的名字我就一个不记得了)等人的互动中。这本书真的能让你体会到作为一个罪犯的心情。

拉斯科利尼科夫是个非常拧巴的人,自命不凡又优柔寡断,缺乏果决气质,想当拿破仑一样的人物,可最终还是跨不过去那道坎,被犯罪的事实折磨,最终自首。他的穷困潦倒是与时代相关的,他的拧巴则不止如此。在圣彼得堡 “你能找到任何东西”,可以说整个世界的价值观的冲突都在首都汇聚。一个小小青年被时代的洪流裹挟,又缺乏弄潮的实力和能力,只能痛苦地挣扎着从与世界的连接中挣脱出来,用逃避和内省来拯救自己。他想要当 “不凡的人”,想要不择手段来让自己一步步往上爬,但当真的杀了人之后,发现自己根本无法逾越那道屏障。如他在后半部分的思考所言:拿破仑是不会想 “拿破仑会怎么想” 的,他终归是个凡人。读书时我的共鸣也在于此。

四十多万字的洋洋洒洒,读下来几乎毫无迟滞,今早读完,现在回味不止,这真是一本好书。

阅读更多

随笔:《长安的荔枝》

这是一本有趣的小书,寥寥几章便讲述出了一个生动的例子,是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最完美的扩写。文中主角是大唐上林署的小官兼荔枝转运使李善德,历史原型是周德文。文中的 “如果你用周德文的视角去审视史书上每一件大事。你会发现,上头一道命令,下面的人得忙活上半天,有大量琐碎的事务要处理” 这句话也是大量篇幅描写的核心,当然了,还有 “尔食尔禄,民脂民膏” 之类的话题。

一个老实人会不会 “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 呢?李善德做到了,但只做到了一半,但当看到一条轻飘飘的指令被层层加码地压到毫无反抗能力的百姓头上时,他还是没能坚持下去,选择反抗杨相国,被流放到岭南荔枝产地。不过也不必纠结,因为没过多久圣人和圣妃都被赶到马嵬驿玩消消乐去也。

这本书最适合在仲春时节就着荔枝读。

阅读更多

随笔:《显微镜下的大明》

这本书的着眼点与谌旭彬的《活在洪武时代:朱元璋治下的小人物命运》一样,都把笔墨点染在了大明这架攀天机器中最细微的几个齿轮上,相比于天下巨变、神器更易之类的主题,这种类型的书有种别致的亲近感,填补了那些让古人得以被当今同类理解的细枝末节。

《活在洪武时代》以朱八八的《大诰三编》为主线,串联起了一系列民间案情,次线是里甲制和 “吏治而非官治” 等县治生态。本书有颇多遥相呼应之处,同样是一系列的案情,而且基本上所有案情都与吏治和里甲紧密相关,甚至直接因果相连。相较于前者,本书还多出的一大块内容是第五卷,即南京玄武湖上存放整个大明户籍田产徭役资料的 “黄册” 档案库,并以黄册为主线串联起了大明近三百年的荣辱兴衰,立意新奇有趣。

从细节着眼有个很大的好处,就是能最大程度引发读者的共鸣乃至共情。有了当时详尽的背景、对话以及心理活动做铺垫,你会更清楚地体会到人就是人,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样的,所谓古今差异、东西方思想只是同一个内核在面对不同外部环境时自然而然形成的反馈模式罢了,只要把这个 “外部环境” 补足,那么互相理解似乎也就不是侈谈了。

黄册库的兴衰也反馈了大明的兴衰。随着历史的发展,紧紧箍在每条毛细血管上的利益集团会与有机体抱死在一起,就像转移到全身的癌细胞一样,此时任何人都没有任何办法——除了杀,不分好坏地杀,没有止境地杀,杀到人们不用再互相杀也能好好活下去,杀到所有利益链条都被完全打碎为止,到此王朝更替就完成了。凡是利益团体的灭绝不够彻底的王朝更替都很难长久,随后就会有更彻底的灭绝到来,秦、晋、隋都是如此。王朝的更替绝非 “有德者居之”,甚至 “兵强马壮者为之” 也只是表象,本质正是无尽的杀戮解放了幸存的人们身上的枷锁。当人够少,资源够多时,盛世也就来了。圣人也决定不了杀戮与否,只是尽可能在达到同一目标的前提下少杀些人罢了。

阅读更多

2023 年 09 月书单

书名 作者 作者国籍 出版社 类型 评分
长安的荔枝 马伯庸 中国 湖南文艺出版社 品读历史-历史专题 7.5
显微镜下的大明 马伯庸 中国 湖南文艺出版社 品读历史-历史专题 8.5
罪与罚 陀思妥耶夫斯基 俄国 译林出版社 文学名著-外国文学 9.5
岛上书店 加布瑞埃拉·泽文 美国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文学名著-外国文学 7.5
进化的咬痕:牙齿、饮食与人类起源的故事 Peter S. Ungar 美国 新世界出版社 自然科学-科学普及 6.5

随笔:《了不起的盖茨比》

还记得十年前刚上大学时,英语课上老师让我们读这本书的英文版。我已经没有印象到底有没有读完了,只记得买了这本书,小小薄薄的一本。在读这本书时,十年前的一些记忆片段、声音和味道时不时浮现,我虽然忘了这本书的大部分内容,但是记忆也烙印下了更多的东西。同《克拉拉与太阳》一样,书的内容在我看来都算不上太优秀,但是因为读它们时身处闲适惬意的环境,也因此对它们格外有好感。

杰伊·盖茨比作为从底层拼杀上来的 “外来者”,为了自己心爱的黛西,更是为了自己,想法设法跻身于所谓的上流社会。某种程度上他成功了,虽然手段并不干净,但他也不在乎,正如《月亮与六便士》里的史特利克兰一样。他赢得了赞誉的目光,也遭受了无数的质疑和歧视,在身死之后,他构建起的一切都 “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盖茨比了不起在哪里呢?我想大概是因为虽然他也贪慕虚荣,但他并不满口谎言;虽然他有财富和荣誉构建的坚实的外表,但是内心深处的人格始终是那个一无所有又诚挚热烈的年轻军官;面对世界,他挥洒自如,一掷千金,面对黛西,他又低如尘埃,谨小慎微;他从小就严格约束自己,敢于挑战和进取,甚至不择手段;他爬到了上流社会,对着高贵的人群脱帽致意,倏尔又被无常的命运拖入了深渊。

阅读更多

随笔:《月亮与六便士》

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样,在无数中学范文中见过这本书的引用,也因此一直觉得这是本甜腻又无聊的书,什么 “低头看六便士,抬头看月亮” 之类的只有结构没有内容的矫情的话让我发自内心地敬而远之。可乍读了前两章就发觉被骗了,同样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样,这书一点都不矫情,也没有那么神经质的文艺范,有的只是充满恳切的娓娓道来,是毛姆对于自身体悟的分享,是一本很值得读的书。

查尔斯·史特利克兰放弃了稳定温馨的生活去画画,去追寻 “美”,是一个完全活在精神世界的富足之人,他粗鲁,暴戾,不负责任,冷漠,无情,又为了理想不顾一切,在毛姆看来,他是一个值得尊敬和羡慕的理想主义者。书中的章节也根据史特利克兰的人生阶段而分成了三个部分:在英国,在法国,在塔希提岛。读到最后塔希提岛时再回想法国的施特洛夫夫妇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如此大跨越的情节在毛姆的笔下被轻灵地阐释为时光荏苒,却无半点滞涩之感,大概这就是大师的功力。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你很难忽略毛姆强烈的个人风格。在对社交界宴会的描写中,你恍惚间能看到《刀锋》中艾略特的影子;在塔希提岛的风光和人文描写中,《吞食魔果的人》中的托马斯·威尔逊彷佛也在岛上晃悠;在涉及到 “我” 的描写时,毛姆更是极尽方便地给自己安排上了各种便利和人脉,颇有几分《卫斯理》中的风范。

我说这是一本值得读的书不仅是因为史特利克兰其人,还因为其中很多片段都能引发我的共鸣,诚可谓 “六经注我”,如 “生活被安排得太井然有序了。这让我感到心惊胆战。我退掉了我租的小公寓,卖掉了为数不多的家当,决定开始过一种新的生活”,苏珊·桑塔格更是将这种生活模式演绎到了极致,这是我羡慕而不可得的生活;还有很多片段能一阵见血地梳理纠缠不清的话题,如 “作家更关心的是了解,而不是评判。”

这本书不矫情,也不文艺,是一本值得读的很优秀的小说。

阅读更多

随笔:《土耳其简史》

其实我更希望从这本书里读到蒙古、突厥、帖木儿和塞尔柱的故事,结果全书虽然前边有所涉及,但整体上就是几个苏丹和维奇尔的流水账,殊是无趣。

阅读更多

随笔:《漫长的余生:一个北魏宫女和她的时代》

最近这几年的历史类出版物都喜欢叫这种风格的名字,倒也主题鲜明,省去了挑选的时间成本。标题属于北魏时期跨越了数朝的一位宫女——法号慈庆的王钟儿,但是内容并不完全属于她,甚至可以说内容本质上与她无关:慈庆只是作为一条线索,全书实际上还是在讲述自文成帝拓跋濬到孝明帝元诩这半个多世纪的北魏历史,尤其是顶层的权力演变历史。

阅读更多

随笔:《上流法则》

今年早些时候在公司欣哥跟我聊天时推荐了这本书,一起推荐的还有同一个作者的《莫斯科绅士》,没想到短短几个月一切都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这在当时是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本书的结尾有几句话恰好能写出这种感受:“二十岁时,我们的日子还很长,你尽可以有一百次犹豫不决,一百次异想天开,一百次重新选择——我们拿起一张牌,当时就得决定是保留这一张丢掉另一张,还是丢掉第一张保留第二张。还没等我们弄清楚,牌已经打完,而我们刚才所做的决定将影响到我们未来几十年的生活。”

书中的凯蒂和朋友伊芙以及上流社会的几个人:廷克、汉克、华莱士、迪奇、安妮之间的故事构成了主要篇幅,虽然写的是 “上流法则”,但故事只是平缓地发生,并没有市侩的意味。剧情上最大的起伏来源于廷克 “身世” 的揭秘,以及他和 “教母” 安妮·格兰汀的关系——这两件事其实是同一件事,这段剧情发生时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说的插入是非常聪明的设计。

在一九三八年的一整年中,凯蒂·康腾的经历串联起了所有人,她在一群人中坚持自我,又左右逢源,靠着《哥谭镇》的创刊在出版社站稳了脚跟,最后与霍林斯沃思家的维尔结婚,步入了真正的上流社会;伊芙经历了车祸、与廷克的扭曲关系和逃婚之后,在西海岸大放异彩;廷克靠着 “上流法则” 经营自己的形象,不惜代价,在故事的最后却回到了一无所有且心灵富足的状态,在凯蒂的心里,他所在之处必有一望无际的天地;华莱士在西班牙内战中阵亡,给凯蒂留下了一笔不大不小的信托;汉克参军,从落魄画家蜕变成了意气风发的军官;迪奇,迪奇作为凯蒂的备胎,属于是典型的大冤种;在这所有人里,安妮才是真正的上流,她是 “精明的曼哈顿人,认定了自己的需要,便花钱来满足这一需要”,“这与她毫无愧意的沉着冷静无比合拍”。安妮站在幕后操纵着廷克,实际上也操纵着凯蒂:“你最好搞清楚谁是你的朋友,康腾。不是帕里什推荐你,是安妮·格兰汀,是她一定要我雇你的。”

这是一本挺不错的书。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