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置身事内》
“生活过得好一点,比大多数宏伟更宏伟。”
介绍国内政府、经济最好的一本书。
书名 | 作者 | 作者国籍 | 出版社 | 类型 | 评分 |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 米兰·昆德拉 | 捷克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文学名著-外国文学 | 8.0 |
高中时常在作文范例中看到这本书的名字,也因此比较抗拒读这本书,总以为是无病呻吟式的辞藻堆积和哲学思维碎片的坟场。读了前几页的时候心想坏了,确实跟我想的一样,不知所云。不过从第一个人名托马斯出现,这本书就回归了小说的本质——昆德拉推了一把,然后这个世界开始转动了。这本书并算不上特别大部头,但内容上非常丰富,感觉像是几个时代和世界相继碰撞并展现在脑中,但并不激烈,只是把揉成一团的纸慢慢展开。与文艺又晦涩的名字不同,这本书读起来非常流畅,流畅就意味着这书已经满足了作为优秀小说的基本门槛,那么接下来的任何其他内容都是意外之喜了。
从结构上看,这本书的章节对称性很强,第一部和第五部主角是托马斯,第二部和第四部主角是特蕾莎,第三部主角是萨比娜,第六部主角是萨比娜和弗兰茨,第七部主角是托马斯和特蕾莎(以及卡列宁)。各部剧情相对独立,甚至连时间线上也是颠倒混乱的。
从时代背景上看,这本书是描写布拉格之春和苏联入侵捷克(或许苏联人不这么认为,就像现在的 R 国对 U 国一样)时的故事。自从苏联人来了之后,捷克没有变成地狱,而是成为了更糟的东西,就像人体实验中给人注入病菌后人的皮肤慢慢浮现出可怕的条纹一样,捷克的变化也是这样一点点展现的——“大旅馆” 变成了 “贝加尔”,“市民广场” 变成了 “莫斯科广场”,一切都这样在无能为力的注视中发生了。紧接着 “过了一年,积聚起的所有仇恨(首先拿动物做试验),都转向了真正的目标:人类。开除、逮捕、审判开始了。牲畜总算可以喘口气了”。但这还不是最糟的,如萨比娜在这个背景下想到的 “她想跟他们说,在一切入侵、占领之下,掩盖着另一种更为本质,更为普遍的恶;这种恶的表现,便是结队游行的人们挥舞手臂,异口同声地呼喊着同样的口号”。
从内容上看,那些在作文中恣意引用这本书的高中生大概是都没读过这本书的——大量的情色场景,大量的革命和侵略的历史背景,和大量对于 Communism(以及更进一步地说,心灵控制和媚俗)的讽刺,无论哪点都不适合出现在作文里,除了这个文艺无比的标题以外。所以从这点上来看,拽文拽武但脑袋空空的高中生又比拿腔捏调地朗诵课文的小学生强到哪里去呢?扯远了,这本书是关于几个人的群像剧:托马斯,特蕾莎,萨比娜,弗兰茨以及卡列宁(一条狗),除了狗以外,这几个人是通过情妇和情夫的关系连接在一起的,中间节点是托马斯。
在表面的意象和主题之外,这本书还藏着巨大的内容并未展露(比如一些人就最后一部的 “牧歌” 都能洋洋洒洒写个几万字,还穿插着昆德拉一堆其他作品),这是我看了很多分析和解读才知道的,在这样的分析文字中我又找到了那种看这本书之前对这本书猜想的感觉,于是我决定不管这些分析了。就像有些人头戴森海塞尔大奥听着《加州旅馆》能泪流满面一样,我尊重他们丰沛的感情,并且只想离他们远点。这本书剧情上好看,讨论的内容并不浅薄,是一本很流畅的小说,而且还是米兰·昆德拉的小说,这就是这本书对我的全部意义了,我并不期待更多。
这是一本值得看的书。
书名 | 作者 | 作者国籍 | 出版社 | 类型 | 评分 |
---|---|---|---|---|---|
那不勒斯四部曲:我的天才女友 | 埃莱娜·费兰特 | 意大利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文学名著-外国文学 | 8.0 |
那不勒斯四部曲:新名字的故事 | 埃莱娜·费兰特 | 意大利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文学名著-外国文学 | 8.0 |
那不勒斯四部曲:离开的,留下的 | 埃莱娜·费兰特 | 意大利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文学名著-外国文学 | 8.0 |
那不勒斯四部曲:失踪的孩子 | 埃莱娜·费兰特 | 意大利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文学名著-外国文学 | 8.0 |
刀锋 | 毛姆 | 英国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文学名著-外国文学 | 7.0 |
细说明朝 | 黎东方 | 中国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品读历史-中国历史 | 7.5 |
美好的七年 | 埃特加·凯雷特 | 以色列 | 湖南文艺出版社 | 文学名著-外国文学 | 8.5 |
菊与刀 | 鲁思·本尼迪克特 | 美国 | 商务印书馆 | 社会科学-世界格局 | 8.5 |
从一到无穷大 | 乔治·伽莫夫 | 美国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自然科学-科学普及 | 8.0 |
久闻大名的一本书,但是也一直没怎么读过。这次看完从观感上来说比《时间简史》要强,霍金说一本书公式的数量和读者的数量成反比,但是涉及到科学理论时公式数量和易读性是成正比的,《时间简史》读了两三遍,每次都被大段的文字缠住,不太享受。这本书有相对较多的公式,并不艰深,且对于主题论述有着很好的补充和对照作用。除了公式之外,这本书的主题范围非常广,从数学、物理、天文到生物都涵盖了,每一部分虽不深入,但也都点到了一些比较重要的话题。
这本书本是像抱着了解作者风格的角度来读的,但是也确实是获取到了一些新的知识(或者复习了早就遗忘的知识),比如虚数 i 和旋转角度的对应关系、空间中的手性和转换方法(如二维手性通过莫比乌斯环转换,三维手性通过克莱因瓶转换)、裂变原料如何物尽其用、从随机游走研究分子运动等等,这些内容即使并不全面和深入,也比我零碎了解到的内容系统得多。即使随着时间变化一些理论和数值略有舛误(在写作时确是正确的),也不对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有什么影响。
有的内容浅浅看过一遍并不能完全理解,尤其是第四章相对论的部分,闵氏时空的分析我并没有完全看懂,但也并不想再翻过来多看两遍了,之后有机会再说吧。
这本书的质量很高,非常适合科普阅读。
听到过很多人安利这本书,不过全本读下来并不怎么沉浸,剧情平淡占一部分因素,因时代偏移而有的别扭的对话习惯同样是一部分原因,还有毛姆文字中的气息也是一部分因素。书中的文字被频繁的对话打断,像冬天干冷的雪一样又沙又散。文中又很多对于 “人的一生应该怎么过” 的探讨,读下来颇能静心思考,这是这本书优秀的一点。
这本书是一部群像剧,重点交代的人有艾略特·谈波登,艾略特的外甥女伊莎贝儿,伊莎贝儿前期的情侣拉里,拉里的朋友和伊莎贝儿的丈夫格雷,伊莎贝儿一行人青年时的朋友索菲,还有妓女苏珊。艾略特一辈子都在追求跻身于上流社会,不计成本地参加各种宴会和宴请别人,在写信回复了最后一次宴会邀请后平静地离开了人世;伊莎贝儿同样追求上流和新奇的生活,但是在丈夫格雷破产后也能共克难关,习惯了清贫的生活,她外表美丽,但是内心又略有冰冷的部分,如毛姆所说 “缺少温柔”,在得知索菲即将和拉里结婚之后给索菲设下了圈套,让她最终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拉里是文中的核心人物,一生都在追求生活的真谛,年轻时在一战中当了空军,目睹了同伴的死亡,因为对生活固执的规划而跟伊莎贝儿取消了婚约,后来辗转多地,不断追求、阅读、尝试,最终在印度找到了心灵的宁静,即 “阿特曼”;格雷是富家子弟,但是在大萧条期间破产,后来又在伊莎贝儿和拉里的帮助下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勇气;索菲在年轻时沉默内敛,内心世界又极其丰富,但是在成年以后横遭变故,沦落到沉溺酒精、毒品和滥交中,后来几乎被拉里拯救了,但是一步走错,最终酿成了横死的下场;苏珊是个妓女,但是一直在琢磨自己的人生,想方设法往上爬,最终与曾经的有钱客户结婚,成了书中下场最好的人之一。
纵观全文的场景,我最喜欢文中拉里和考斯第穿越比利时到德国的这段旅途,恬淡闲适,随着两人走走停停,世界的边界也被不断拓展,路上拉里向考斯第学习德语,遇到村庄时停下来干点农活糊口,太阳一直挂在天上,路一直在脚下,旅途虽然有终点,但是旅行本身没有终点,这种状态真的非常令人向往。
毛姆的行文我并不喜欢,虽然很多人喜欢他的文字,但我有种说不上来的别扭的感觉,再加上第一人称,有点点类似倪匡的《卫斯理》系列中的 “我” 一般,自我的成分过于突出了,且在涉及人生和宗教的话题上,略有些卖弄的嫌疑。读过的第一人称的小说比较自然的好像现在只能想起来张小花的《史上第一混乱》,甚至连他的《史上第一混搭》都有些不自然。
本书值得一读,但是现在想来阅读的过程仍然略难受,或许也有翻译和版本的因素在吧。
这本书在好几年前读过,大概是在刚刚对明朝的历史产生兴趣时,彼时觉得其中的皇帝们混乱无序,文臣武将交错驳杂,读这本书更多地只是和《明朝那些事儿》相互对照印证罢了。现在虽然仍然不能完全搞清楚明朝的重要人物,不过好歹能搞清楚皇帝们的传承顺序了,因而这本书读下来感觉全文脉络还是比较清晰的,流畅性也大大提升了。这本书虽名为 “细说”,但是却一点都不细,称为大纲更为合适,毕竟近三百年的历史也没办法在一本书里完全交代,只能浮光掠影地对准那些最显眼的人——好人以及坏人。
翻遍明朝正史中的十六位皇帝,称得上称职的只有太祖、成祖、仁宣二宗、孝宗和穆宗,如果再考虑在位时间和施政连续性,那么就只有太祖、成祖和孝宗三位了(其中成祖穷兵黩武,透支民力过甚,全赖仁宗监国支撑)。除了这六位以外,其他十个基本算得上是一个赛一个地混蛋,尤为混蛋的世宗和神宗也是在位时间最长的两个,占去了不到一百年。明朝有这些皇帝们在竟还能支撑近三百年属实难得,全仰赖前期不错的底子,以及一系列文臣武将的呕心沥血。
这应该是最近读的这些书里唯一一本让我常常笑出声的书了。虽然这本书的背景是一位以色列作家在战争期间的生活点滴,但是字里行间丝毫看不出哀怨和喟叹,反而还在短小的篇幅中浸透了幽默感,这并非是没心没肺,而是消解苦难的最佳手段之一。我一向认为诚恳和幽默是最难模仿的两个特质(在苦难中品咂出幽默感更是一种非常高级的技巧,具备这种技巧的作家似乎只能用天赋来解释),本书的作者同时具备这两个特质,这使得这本书的阅读成为了一种享受。
这本书是以色列作家埃特加·凯雷特自述性质的散文集,虽然是散文,但并不全是全无逻辑、充斥着浮夸辞藻和无病呻吟的文字堆积,而是有很精致的结构和很紧实的逻辑,并且内容毫不枯燥,阅读堪称享受。“美好的七年” 从儿子出生开始到七年之后,从战争的片段开始,以战争的片段结束,作者收集了很多生活中和事业上的各种片段,用自己的视角和文笔加工之后写了出来。虽然战争是常驻的背景音,但这本书的主题却不是声讨和反对战争,而是对于生活深刻的热爱,这种发自心底的热爱也同样是文中幽默感的来源。
这本书并不长,但是其中的天地却很宽广,很值得一读。
如果谈到世界格局和民族性格,那这本书肯定会出现在推荐列表上。我认为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尚不在于对于日本人的民族性格的分析,而是在于这种分析的系统性上,这种系统性使得本书可以成为一本人类文化学的教材,从这种系统性中完全可以诞生一门新的学科。
这四本书是花了十多天一口气读完的,因此也就放在一起写一写。这本书像一部不怎么严肃的意大利近当代史诗,着眼于两个女性的成长——拉法埃拉·赛鲁罗和埃莱娜·格雷科,也即莉拉和莱农,在半个多世纪的荏苒中讨论了童年、友情、亲情、爱情、女性权利、意识形态、社会变迁等等话题。这本书长篇累牍,让我总是不想开始读,直到看到腰封上的 “我的整个生命,只是一场为了提升社会地位的低俗斗争” 这句话——以前听到过这句话,但是这时才知道是出自这本书,于是决定立刻开始读。
第一本书是《我的天才女友》,“天才女友” 指的是莱农(也就是 “我”)从小的朋友莉拉,主要内容是两个人和她们生活的世界在童年和青春期的故事,截止到莉拉的婚礼。
第二本书是《新名字的故事》大概是指莉拉在嫁给斯特凡诺·阿奇勒之后的新名字 “拉法埃拉·阿奇勒”
第三本书是《离开的,留下的》
第四本书是《失踪的孩子》
这本书并不想庸俗地表达什么 “垃圾堆里的百合花” 之类的主题,书中的人物包括主角都并不特别坏也不特别好,刨去事业因素来看就是极其普通的人,这也就让这本书有了在现实中扎根的立足点。
莉拉是一个疏离的人,一个漫不经心的,找不到方向的天才,意识游离在自己的灵魂之外,并不爱自己。莉拉因为家庭因素并没有继续读书,把自己的另一个可能性,自己真正喜欢的另一个可能性寄托在了莱农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