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
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
同为卡勒德·胡塞尼的书,看之前充满期待。与《追风筝的人》相比,本书同样有关战争、苦难、人性,最后几笔都撩拨出了一丝救赎和希望,但整体的基调和氛围要比后者压抑很多。与在阿富汗自带 “男性”、“贵族”、“普什图人” 等 buff 的阿米尔少爷相比,本书的玛丽雅姆和莱拉则是避开了所有的好处,从始至终都在痛苦和压迫中生活。
虽然本书最后莱拉看到了希望,重新回到了喀布尔,也成为了恤孤院孩子们的希望,但是并没有给人一种真的解脱的感觉,相较于索拉博,即使到了最后我也并不觉得阿兹莎和察尔迈伊能从此过上正常孩子的生活,故事结束时的时间背景是 911 事件之后,与《追风筝的人》基本相同,可本书的两个孩子最后又跟着妈妈回到了喀布尔,未来还有很多未知。
与在客观冷静的描述中获取到的感受不同的是,从书中两位主角的视角去体悟女性在阿富汗经历的压迫和苦难带来的震撼要大得多,也真切得多。玛丽雅姆因为是个耻辱的 “哈拉米” 而在年纪轻轻被身居富贵的父亲远嫁千里之外,给了一个年龄、块头和脾气都大得多的鞋匠拉希德,此后二十七年,玛丽雅姆都将在忍耐中度过。莱拉在炮火中失去了两个哥哥,后来又在炮火中失去了双亲,结果被拉希德做局诱骗,成为了他的第二位妻子。玛丽雅姆和莱拉在抢夺一个阿富汗妇女仅能抢夺的资源——丈夫的正眼相瞧——时转为对立,后来又在一个阿富汗妇女仅能经历的痛苦——丈夫的辱骂殴打————时转为合作,发展出了友情乃至亲情。一切剧情都压抑地让人无法喘息。
如果说玛丽雅姆的悲剧还是可以预料的话,那么莱拉的悲剧则是源自命运彻头彻尾的戏弄。两个哥哥在圣战组织中死亡,父母又在圣战组织的火箭弹中身亡,恋人塔里克在拉希德的谎言中身亡——实际上在多年后又出现在了莱拉面前。莱拉因为怀了阿兹莎,怀了塔里克的孩子,在得知塔里克的 “死讯” 后不得不委身于拉希德,从此踏入了和玛丽雅姆一样的痛苦之路。莱拉的幸运,也可以说是不幸,是她能正常生育孩子而不是流产,在生下阿兹莎后又生下了拉希德的孩子察尔迈伊。正当莱拉同玛丽雅姆一样习惯了这种生活之后,塔里克出现了,激化了一切矛盾,最终玛丽雅姆在拉希德掐住莱拉的脖子时杀死了他。
那个在玩闹中毁掉了母亲的母亲留给母亲的遗物的玛丽雅姆,那个每个周四都期待着父亲来看望的玛丽雅姆,那个静心听法苏拉赫毛拉讲解经义的玛丽雅姆,那个追到了父亲的家却被拦在在大门外苦守了一夜的玛丽雅姆,那个看到母亲上吊后惊诧的玛丽雅姆,那个默默忍受婚姻安排的玛丽雅姆,那个被拉希德好言相哄的玛丽雅姆,那个孩子一次次流产后的玛丽雅姆,那个在拳打脚踢中扮演机器人的玛丽雅姆,那个对莱拉充满同情又转为嫉恨的玛丽雅姆,那个被阿兹莎握住手指的玛丽雅姆,那个与莱拉一同逃跑又被追回痛打的玛丽雅姆,那个与莱拉去恤孤院一同看望阿兹莎的玛丽雅姆,那个在激斗中愤而举起铁锹的玛丽雅姆,那个穿着布卡的普通阿富汗妇女,在体育场的一声枪响中结束了一生。
本书同《追风筝的人》一样,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