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08 月书单
书名 | 作者 | 作者国籍 | 出版社 | 类型 | 评分 |
---|---|---|---|---|---|
算法之美:指导工作与生活的算法 | 布莱恩·克里斯汀 | 美国 | 中信出版社 | 生活指导 | 9.0 |
食南之徒 | 马伯庸 | 中国 | 湖南文艺出版社 | 文学名著-当代文学 | 7.5 |
恶女的告白 | 叶真中显 | 日本 |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科幻悬疑-外国悬疑 | 8.0 |
楞严经 | 赖永海, 刘鹿鸣 | 中国 | 中华书局 | 社会科学-宗教神学 |
书名 | 作者 | 作者国籍 | 出版社 | 类型 | 评分 |
---|---|---|---|---|---|
算法之美:指导工作与生活的算法 | 布莱恩·克里斯汀 | 美国 | 中信出版社 | 生活指导 | 9.0 |
食南之徒 | 马伯庸 | 中国 | 湖南文艺出版社 | 文学名著-当代文学 | 7.5 |
恶女的告白 | 叶真中显 | 日本 |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科幻悬疑-外国悬疑 | 8.0 |
楞严经 | 赖永海, 刘鹿鸣 | 中国 | 中华书局 | 社会科学-宗教神学 |
1 |
|
马伯庸真是擅长扩写,把一段话、一首诗改编成一部兼具趣味和历史性的小说,非常有趣。
在我之前的认识中,唐蒙是个野心由于而能力不足的偏悲剧的人物,他敏锐地意识到了西南夷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并上书武帝,之后被武帝任命负责开发西南夷,但是开发过程并不顺利,被地方政权抵制、被司马相如臭骂、被天险一次次挡住脚步,整天钻在深山野水中与蚊虫瘴气为伍。唐蒙图的什么呢,历史没有记载,或许是中郎将一职,或许是名留青史。本书给出了一个精彩的的动机:一个悲惨的南越小姑娘,是的,马伯庸的书里总会有个本地小姑娘。
书中对于唐蒙其人的刻画丰富且细致,甚至于到了着墨过重过频的地步,与其说是小说,更像是电影脚本。中后期的剧情逐渐紧凑且充满巧合,有种看《名侦探柯南剧场版》的错觉。但整体上全书的剧情还是很精彩的,把南越建国、陆贾出使、庄助出使、婴齐入汉、吕嘉反叛、伏波平越、开发西南夷等历史事件整合(可惜没有樛太后和安国少季的精彩剧情),并用赵佗之死的阴谋作为线索串联在了一起。书中还有各种当时当地的美食,借唐蒙和黄同这两个好吃之人描绘出来,也很吸引人。
剧情的最后,丞相吕嘉的阴谋露出水面,这一点非常出人意料又贴合史实,小姑娘甘蔗的死更是让人唏嘘,顺理成章地把唐蒙开发西南夷的历史事件带出。二十年后跟随路波徳出兵南越的唐蒙亲眼见证了南越国的覆灭,大快人心(提到这里,忽然有一些感悟,第一点是宣传工作的重要性,伏波将军灭南越本是存在于历史书角落的平平无奇的事件,但是当你深入甚至代入到这段历史中时,才会明白这是多么翻天覆地的一件大事,而且由于代入的是汉使,你会觉得南越之灭大快人心;第二点就是南越该不该灭的问题了,在赵佗的治理下,南越国的子民生活得挺好,虽然从汉朝角度看来它在跟瓯越诸国勾结,但从南越国的角度来看这也不超过外交范畴,所以还是回归到本质,力量在哪里,正义就在哪里)。
这本书挺有意思,最近《长安的荔枝》电影上映,不知道这本书什么时候翻拍成电影,如果跟后边樛太后的剧情结合在一起甚至还能拍电视剧,小小期待一下。
从工作以后我很少读专业领域的书,侧重基础的书内容大多重复枯燥,在学校已经读过不少,侧重专题和最新技术的书很容易过时,读时已经索然无味。但这本书切入的角度非常有趣,你很难把它定义为一本专业领域的书,更多的是用计算机理论给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提供解释和方案,所以我把它归类到 “生活指导” 这个分类中。
能把理论和现实结合、用理论解释乃至指导现实是非常厉害的能力,《思考,快与慢》,《合作的进化》以及本书都是这种类型的书。这样的书读起来既无理论的枯燥,也无现实的繁冗,读完有拨云见日的畅快,也有空怀宝剑而不能像大师一样应运自如的落寞,还有对于理论与现实结合的强大力量的震撼。
第一章讲了最优停止理论,这个 $\frac{1}{e}$ 的停止时机很早之前就在知乎上看到过,本书给出了一个 “从最后一个往前倒推” 的推导思路,但没有给具体的推导过程。这个停止时机在强主观判断(或者说是考察你与目标的匹配度时)的场景下非常有用,先用 37% 的时间观望、积累标准,剩下的时间只要发现目标达到或超出标准就直接做出选择。在选择对象具备客观标准时就不能单纯观望了,需要考虑候选整体可能的分布,然后从选择对象在整个分布中所处的位置来做选择。停车问题其实就是一种变体完全信息博弈,对象的客观标准就是零或一,选择阈值是一,此时零一出现的概率(停车位占用率)就是核心变量。
第二章讲了 Explore-Exploit 理论,即选择 “好的” 还是 “新的”,这个选择的核心问题是你还能在当前的场景下停留多久,如果马上要离开,那么选择 “好的”,如果还有很久,那么就选 “新的”。剩余时间的多少直接影响了人在做决策时的选择,即 “探索” 和 “利用” 的差别,这完美地解释了老人倾向于保守主义的原因,也与《合作的进化》中对于 “未来相遇概率” 的阐述有谐振之妙(如果未来不太可能相遇,就选 “好的”,即背叛策略)。这两本书的气质也很像 都是从一些简单的问题和浅显的模型入手,推导出极其复杂的定理和模型,进而反向指导原初的问题。
第三章讲了排序。这本书好的地方在于从简单的问题入手,在计算机领域转了一圈之后转头回到了社会科学领域,并能针对很多问题给出本质的解答(虽然很多道理很简单,也很容易想明白,但给这些道理添加定量的理论支撑就很难了)。比如基于 “基数” 的排序效率远高于 “序数”,因为标准统一,大家只需比一次就能知道整体顺序,而无需再两两比较,这点就能说明 “唯分数论” 出现的根本原因,不是僵化,不是古板,而是 “素质教育” 缺乏统一标准,比较成本高得难以想象。但话又说回来,“素质教育” 导向的是否是一个无需比较的社会呢?我不知道。
第六章讲了贝叶斯定理。贝叶斯需要先验知识,我们在人生中构筑出的常识正是这种先验知识,因此我们对于事物的预测也反映出了我们的世界和经历。多么精彩的证明,“你对别人的评价就是对你自己的评价”。
第七章讲了过拟合。迷信当前数据并对齐过拟合并不会得到更优的模型,这会让你对未来新的场景完全失去泛化性。但过拟合也不全是坏处,对传统的过拟合可以保证文化不迷失在快速变化的 meme 中;对风险预期的过拟合可以让人类尽量远离风险。但这一章有一点我并不认同,作者说生物进化的性状是对过去环境的过拟合,因而能在新环境下开辟新的演化思路。其实这是错误的,生物进化的性状是随机的,只要没被 “地球 online 服务器版本” ban 掉就可以保留,预期说是过拟合,倒不如说这种随机形状是绝佳的反过拟合,很多看似完全无用的形状反而给这支类群在未来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第十章讲了网络通信。拥塞控制的思维迁移到语言学上是精彩的跨学科实践,回馈语等同于收方的确认包,以使得发送方可以一直正常发送数据而不被 “积式减少” 地拥塞控制,因此在倾听时不要干巴巴地不吭声,给一些 “嗯”、“哦”、“没错” 之类的反馈更有助于提升沟通效率。
这本书太精彩了,值得反复读,无论你有没有计算机背景都非常推荐。
书名 | 作者 | 作者国籍 | 出版社 | 类型 | 评分 |
---|---|---|---|---|---|
饥饿的盛世 | 张宏杰 | 中国 | 重庆出版社 | 品读历史-历史专题 | 8.0 |
合作的进化 | 罗伯特·艾克斯罗德 | 美国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社会科学 | 9.0 |
在持续的"重复囚徒困境"中应如何表现,下面是四个简单的建议:
1.不要嫉妒;
2.不要首先背叛;
3.对合作与背叛都要给以回报;
4.不要耍小聪明。
这本书是绝佳的博弈论科普教材,作者从最简单的囚徒困境模型入手,引申出了一套完整的系统理论,这才叫大师。书中得出的很多结论都是老生常谈,比如 “不要嫉妒”、“要善良”、“信誉很重要” 之类,但本书把这些看似轻浮无力的 “老人墙角下晒着太阳嘟嘟囔囔的人生哲学” 串联到了一个强大的理论体系中。解释和预测一些事情不难,但是能解释一系列的看似互不关联的事情、并把它们纳入到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中则是领域开山鼻祖才有的气魄和能力。
第二章计算机竞赛选出囚徒困境最佳策略的过程非常有趣,更精妙的是,后续引入遗传过程让各种策略在代际间持续作用,深刻地揭示了“占便宜策略”无法长久的原因:那些冤大头久而久之活不下去了,也就无便宜可占了。
第三章能从囚徒困境这一简单模型中引申出如此丰富又坚实的命题,非常有趣有又颇具启发性。“小人” 集体容易被 “善良” 小群体侵入,反之则不可行,因为 “善良” 的群体本身已经达到了利益最大化。这种不对称性科学地说明了善良的重要性,这远比任何口泛白沫的圣人说教都有力得多。
第五章中博弈理论与生物进化的结合非常有趣,行文中看到了理查德·道金斯的影子。一个善意的小群体可以在充满背叛的种群中立足成长,同时从基因层面看,利他基因也可以达到一样的效果。提升合作双方后续的相遇概率这一点在生物界中就表现为共生现象和领地意识。而当机体趋于衰老和病态时,疾病或病毒会转向“背叛”以获取更高收益,即疾病恶化。
第六章中用博弈论解释 “不要嫉妒” 的内容振聋发聩:嫉妒会引发 “背叛” 策略,进而让人走向自我毁灭。而如果认识到大多数合作并非零和博弈并转向合作策略的话,你就能获得实打实的利益。
在最后几章中,作者的见微知著从合作策略本身的分析上升到了行为规范和社会结构,通过简洁有力又强大无比的模型讨论了核战争、环境保护、外交等等领域。
这是一本值得反复读的绝佳好书,可以列入 “世界上最后一百本书” 的名单中。
这是同事河欣推荐的一本书。看书名本以为是像《活在洪武年代》等书一样突出 “兴亡百姓苦” 的主题,不过读来才发现其更主要的内容在于自顶向下地阐述乾隆皇帝和其统治本身,而乾隆大概是最知名也被误解最深的皇帝之一了,这本书是很好的系统了解乾隆的入口。
读前几章时,感觉乾隆是个非常有个人魅力的人,他聪敏好学,谦谨守礼,尊师重孝,又熟知历史,能够以史为鉴,与结发妻子伉俪情深,后又沉湎于失妻之痛。他政治手腕极强,皇族、外戚、宦官、大臣这几方势力的政治平衡是困扰了无数专制帝王两千年的头疼问题,但自乾隆御极以来,其治下终没有出现按下葫芦起来瓢的问题。乾隆的大部分统治时期对于贪官污吏都有金刚手段,而当涉及到赈济灾民时拨款救灾宁滥勿缺,甚至对贪墨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其爱民之心也拳拳。乾隆不只是一个盖章狂魔、纸质微博博主、花里胡哨的老登审美代表、冷酷的专制机器,他更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人,而当你完全了解一个优秀的人之后,是很难不对他产生好感的。
书中对于对统治势力划分、官僚集团的分析非常精炼透彻,比如 “而当他们发现政策的空子时,通常会把个人利益伪装于国家利益之中,刻意把经念歪。基于利益最大化的原理,官员们热衷于编织关系网,相互通风报信”。
乾隆一朝对戏曲的审查和改造简直是照镜子,真是什么都没变。御花园中上演的被改得千疮百孔的戏曲,其间充斥着这也不敢碰那也不敢碰的红线,搞笑的段子只是强行挠嘎吱窝,煽情的片段也是强行撒辣椒粉,没有坏人,只有误会,没有悲剧,只有大团圆,这一切简直是吃饺子晚会的翻版,哦不,后者才是翻版。
和珅在书中也占了一些篇幅,他能力极强,一手撑起了乾隆后期的外交和军政,他更善于理财,贪墨所得在他手中释放了极大的流动性,抄家时给了嘉庆相当不错的年化收益。更有趣又地狱的是,和珅主推的议罪银制度一出,大臣们纷纷主动缴纳议罪银,一来表明严于律己,二来合法贿赂皇帝,地方大小官吏左手上交,右手狠捞,把乾隆晚期吏治变成了生民地狱。
书中关于盛世周期的说法很多内容都与《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秦制两千年》中的内容相呼应:所谓盛世,只不过是死了很多人之后人均资源大幅增长的结果罢了,当然这也需要皇帝不算太混蛋。
在书的最后几章重点聊了乾隆一朝埋下的鸦片战争的祸根,这点正好与最近读的《天朝的崩溃》连上了。回望鸦片战争的缘由,除去英国人的侵略和殖民根性外,清廷腐朽守旧的对外政策也难辞其咎,相较父祖在对外政策上开倒车的乾隆更是堪称首恶。
乾隆当然知道自己奢靡铺张,好大喜功,但作为一个克己旬年的最高权力者,如此行为也并不超出对任何一个正常人的应有预期;乾隆当然知道自己刻薄寡恩,吏治酷烈尤甚雍正,风评逆转其刚上台时的清平,但他就是要把所有权力抓在手中,更要让天下人都明白自己对于官僚集团的期望与失望;乾隆当然知道文字狱是在诬枉天下,但他就是要用这种高压恐怖手段让民众自我阉割,这倒与商君不谋而合;乾隆当然知道把官员当奴隶会让他们丧失士人操守,完全没有道德底线,但他就是要打压士人的独立思想,彻底斩断“知识分子”们的脊梁;乾隆当然知道和珅是欺上瞒下的贪官,但他也知道和珅能力极强且非常善于理财,他就是要用和珅保障自己穷奢极欲的生活;乾隆当然知道自己晚年对于吏治的松懈会带来何等灾难,他毕竟熟读历史,也善于鉴史,但他已经老了,已经是一个失去所有心力的老人了。
这本书不像前段时间读的《天朝的崩溃》,其间鲜有统计数字或史料引用,也不像《东晋门阀政治》一样文风滞涩、读起来需要极度专注,整本书非常口语化,形散又神聚,读下来非常流畅。书中内容又翔实且系统,是重新认识乾隆的绝佳读物,非常推荐。
书名 | 作者 | 作者国籍 | 出版社 | 类型 | 评分 |
---|---|---|---|---|---|
巴别塔 | A. S. 拜厄特 | 英国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文学名著-外国文学 | 7.0 |
差不多七八年前我很喜欢 B 站一位叫 “小隐” 的 UP 主,看她的视频看起来让人感觉很舒服,也推荐了很多不错的书。这本她推荐的书也在书单趴了很久,一直因为内容太长而一再放弃,最近终于决定开始读。
书中前半部分的剧情是现实世界和一个叫 “乱言塔” 的架空世界之间的交错,两个世界相互映射。后边介绍了《乱言塔》是现实世界中主角弗雷德丽卡经手编辑的一本小说,这种剧情结构在很多书中都见到过,比如《乌克兰拖拉机简史》、《恶女的告白》,甚至是《蛊真人》。
充满哲学讨论意味、冗长繁复的对话是这本书的一大特点,第五章和第六章大量围绕着 “语言” 这个课题本身展开的论述更是把这种冗长无趣推向了极致。这块的内容引述繁多,角度奇谲(宗教、生物、语言学等等),整体有一股子非常强的自嗨和炫技气息,看得人头昏脑涨,只想跳过。这部分内容给人的感觉就像《巴黎圣母院》开篇对于老巴黎城的自然环境描写一样,看得人坐立难安。
《乱言塔》这本小说中的小说描写了一群逃离战乱的人在一个废弃城堡建立乌托邦的故事,典型的反乌托邦叙事框架,把各种离散在复杂社会关系中的人性像火药一样聚拢了起来,乌托邦本身的脆弱性则是极好的引信。乱言塔的领袖考沃特最初设计了一系列充满癫狂想象和无边界的自由的制度,但这份完美却被一句轻飘飘的 “谁来打扫厕所” 击碎。乱言塔脆弱和幼稚的秩序如何建立呢?本是主仆两人的考沃特和达米安在第二章结尾的做爱场景以强烈的生命力和探索气息回答或者说掩盖了这些问题。乌托邦最后被考沃特搞成了滥交派对,考沃特的这些制度与其说是对乌托邦的探索,毋宁说是他本人变态欲望的发泄。乌托邦的覆灭是最精彩的一段,充满 “文明”、“神圣” 的乌托邦众人,最后是被眈眈在外围的野人当午餐吃掉的,这种蛮不讲理的剧情安排才是最 “现实” 的。
相较于小说现实部分的内容,小说中的小说《乱言塔》更吸引人,也更具寓言意味。至于女主弗雷德丽卡和她丈夫奈杰尔这部分的剧情,一句 “婊子和家暴男的故事” 便足以带过。第十四章更是只有两部分内容:婊子的自白和繁复扭曲的文学评论。剧情的高潮是两场审判:弗雷德丽卡和奈杰尔的离婚,以及对《乱言塔》是否是淫秽作品的听证会,这两部分内容都冲突激烈、张力十足,算是是书中比较好看的章节。
这本书篇幅太长,反乌托邦没有新意,女性主义也毫不深入而且还有抹黑之嫌,尽管写作技巧娴熟和比喻手法精妙,整体上也不太推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