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曋和羊斟

狼曋

在崤之战中,晋军全歼秦军,晋襄公抓住了一名秦国小卒,命车右莱驹将其斩杀。主将居车左,护卫居车右,身为车右的莱驹本应是晋襄公最看重的人,然而此时那秦卒突然怪叫,吓得莱驹手中的戈掉在了地上,自己也跌落车下。

狼曋此时只是晋军的一个无名小卒,这时候在旁边看到了这一幕,快步上前捡起戈一下刺死了秦卒,拎小鸡似的一把抓起莱驹追上了晋襄公的战车。晋襄公认为狼曋有过人之勇,便罢黜了莱驹,提拔狼曋为车右。

好景不长,一段时间之后,主帅先轸(这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也是第一位被称为元帅的人)认为狼曋只凭借一时之勇当上车右,而没有真正护卫国君的能力,因此又罢免了他(一说先轸之后免胄殉翟时怕狼曋来救,因此暂时罢免他,但是已将其考虑为接班人)。

狼曋从高峰跌到谷底非常生气,怒发冲冠,他的朋友鲜伯看热闹不嫌事大,说道:“你既然这么生气,那么敢去以死明志吗?”。狼曋说死谁不敢,就是没有一个好的理由。鲜伯说那还不容易,我们一起去把先轸杀了。这时候狼曋说道:“勇而害上,不登于明堂,死而不义,非勇也!”,鲜伯自愧不如。

秦将孟明视所带领的秦军在崤之战中全军覆没,为报仇雪恨,三年以后,孟明视带大军与晋军交战于彭衙,这就是著名的彭衙之战。在这一战中,双方还未正式交战,斜地里便有一支几百人的军队不怕死地冲入秦军阵营,打得秦军措手不及,因而大乱,晋军趁机大败秦军,孟明视再次狼狈而归。这支几百人的军队就是狼曋所带领,狼曋也在这次战争中阵亡,他一直休养生息等待机会来证明自己的勇,并且用行动诠释了“能为国死,方为勇”。

羊斟

羊斟,宋国主帅华元的车右。在狼曋死后几十年,郑国攻打宋国。出战之前,华元请部下吃羊肉来鼓舞士气,然而偏偏漏掉了自己的车右羊斟。这小心眼的羊斟记恨在心,找机会寻仇。宋郑两军交战以后,羊斟对华元说:“吃羊肉的事你说了算,不过今天这事我说了算”(“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这也是成语“各自为政”的出处),说着便把车子往郑国大军里赶。可怜华元堂堂主帅就这样不明不白地被活捉。

这场战争的失败给宋国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不仅损失了一员大将和几百兵士,还损失了数百辆战车,之后宋国为了把华元从郑国赎出,又花了大笔钱财。这件事在史书上只有寥寥数笔,但是我们不难推测,作为华元车右的羊斟是华元多么信任的人,可后者就为了区区一碗羊肉干出了这样丧心病狂的事情,史书上对羊斟的评价是“羊斟非人也,以其私憾,败国殄民,于是刑孰大焉?”。

同为车右,羊斟和狼曋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典型,不能不让人唏嘘。

春秋霸主晋文公

公子重耳

春秋时期的晋国,晋献公有三个儿子:公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献公五年(公元前672年),晋献公攻打骊戎,掳回来骊姬和她妹妹当妃子,二女分别为献公生下公子奚齐和卓子。要说这晋献公也不全是昏庸无能,假道伐虢的事就是晋献公干的,除此之外,晋献公在政治和军事上也做了很多利国利民的好事。但是晋献公后来受到骊姬挑拨,先是逼死了太子申生,又逼走了公子重耳和夷吾,之后晋国就开始了十数年的动乱。

晋献公先是派大内第一高手寺人披去杀公子重耳,重耳无奈出走,开始了十九年的流亡生涯,逃亡生涯过了一半时,献公死了,公子夷吾即位。重耳心想回去吧,但是晋国有着优良的窝里斗传统,再加上夷吾知道重耳比自己更适合国君的位置,所以又派寺人披去杀重耳。重耳深知寺人披这死太监没有职业操守,说五更杀你其实三更就摸到你床沿了,因此穿着睡衣拖鞋就上路继续逃亡了。

逃亡中的重耳哪个国家没有去过?狄国、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都溜了一遍,可以说是身经百战了。其中有的国家对他很好,比如齐国、楚国、秦国,重耳在楚国时,楚成王问他以后做了国君要怎么回报自己,重耳说:“如果将来两国不幸打仗,那么我将退避三舍”。秦国更是亲手将重耳扶上了国君之位。有的国家只当他是个落魄公子,不正眼相待,比如曹国、郑国,这曹国国君甚至偷看重耳洗澡,就差朝地上扔肥皂了。郑国国君也不拿重耳当回事,大夫叔瞻劝告郑文公如果不能善待重耳,那就杀了他免留后患,这话被重耳知道了,记在了心上。

十九年间,有屈辱下的鸿鹄之志,也有款待下的纸醉金迷,最终在秦穆公的护送下,年逾花甲的公子重耳才回到了晋国,是为晋文公。

城濮之战

公子重耳回到晋国之后,进位为晋文公。晋文公虽然年事已高,但是成就霸业之心不灭,晋国在晋文公的治理下已有了霸主之实,但还没有霸主之名,所以晋文公一直在寻找一个合适的机会称霸。要什么来什么,公元前632年,楚国进攻宋国,宋国急忙向盟国晋国求救,晋文公认为如果打败了楚国,那么登上霸主之位便是顺理成章。然而晋国后方有秦齐两个强大的国家,晋文公不敢大举动兵腾空国力,于是便想确定秦齐的意向,正巧齐国和秦国都喜受贿赂,于是晋国让宋国给秦齐送去大量的财宝,依次将它们拉拢到同一条战线。

秦齐两国在收了宋国的好处之后非常高兴,在外交上对楚国施压,逼楚国退兵。晋文公心想这楚国还不能退兵,仗一旦打不起来就没法成就霸主了,这时候大将先轸给晋文公出了主意:去攻打楚国的附属国曹、卫两国,这样一来楚国必然不会甘心退兵。晋文公照办,灭掉了曹、卫两国,楚国大将子玉咽不下这口气,不听楚成王退兵的命令,执意带兵攻打晋国。晋文公遵守当年对楚王退避三舍的约定,连退九十里,其实遵守约定是其一,这么做更多原因是骄兵战术,诱敌深入。子玉在晋文公退避三舍后仍然穷追不舍,于是双方在城濮交战。此战晋军大败楚军,楚军退兵途中子玉自杀,由此晋文公一战而中原服。

城濮之战结束之后,晋文公把周天子襄王请到了践土,并献上战利品,周天子命晋文公为诸侯之长,有征讨天下诸侯的权力,从此晋文公正式坐上了霸主的位置,成为春秋时期继齐桓公之后的第二位中原霸主。实际上从这里也能看出周王室衰败成什么样子,堂堂周天子被一个诸侯呼来唤去,毫无王权可言,因此《春秋》中为了避讳这件事,将周天子出现在这里的原因写为“周王巡狩河阳”。

烛武退秦

春秋中后期,晋文公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坐上了国君的位置,在城濮之战中,晋国狠挫楚国锐气,当上了春秋霸主。晋文公不是个心胸宽广的人,坐稳位置之后就想起当年逃亡在外时在郑国受的委屈,准备报仇。僖公三十年(约公元前630年),晋文公叫上秦穆公一起进军郑国,并许诺均分郑国土地。晋文公首先要求郑国交出叔瞻,因为他在当年重耳流亡时曾劝说郑文公杀掉重耳,叔瞻无奈自杀。叔瞻死后,晋文公又要求交出郑国国君,郑国朝内大乱,这个时候郑国大夫佚之狐向郑文公推荐了烛之武,说这个时候只有他能救郑国。郑文公把烛之武叫来,烛之武早年没有得到重用,这会儿国君有求于他,自然要发发牢骚,所以说道:“我年轻的时候还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就更不行了”,郑文公苦笑着赔罪哄了半天,烛之武才同意去游说秦国。当天晚上烛之武就吊着威亚从城门跑下去,天亮溜到秦军大营,找到了秦穆公。

烛之武见到秦穆公,从秦穆公的角度说此次助晋攻打郑国的坏处,说的天花乱坠口水横飞。其实虽然很多人对于《烛之武退秦师》的评价是“层次分明、组织严密、说理透彻、逻辑严密”云云,然而其实烛之武的论点并不是都经得起推敲:“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然而其实这并不是晋文公干的事,完全的张冠李戴强行抹黑,“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然而晋国不一定非得向西扩张,西边是自己的盟国,向东攻齐,向南攻楚,向北攻中山、燕国都可以,没有必要非得先拿自己的盟友下手。秦穆公何许人也?在位数十年的老狐狸了,眼睫毛都是空的,怎么可能被烛之武这几句话给糊弄过去,然而有一句话烛之武说对了,帮助晋国打郑国对于秦国并没有好处。秦国地处西戎,要想在中原发展势力,总是有晋国的阻碍,这时候打下了郑国,只能是增加自己日后扩张的阻力——晋国虽然北南东三个方向都能扩张,然而秦国想要扩张,只有往东一条路可以走。因此秦穆公思索再三,决定退兵。

秦穆公虽然是退兵了,但是心里还是打着小算盘,想要独吞郑国这块大肥肉,因此我们看到《烛之武退秦师》里的“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杞子、逢孙、杨孙这三员大将可不是去义务站岗的,而是驻扎在那里等待攻下郑国的时机。秦国军队一撤,晋国也只得撤军,两国的梁子也从这里结下了。

崤山之战

彭衙之战

  • 狼曋:
  • 羊斟:

王官之战


参考资料

  1. 《烛之武退秦师》
  2. 百家讲坛·秦晋大战
  3. 百家讲坛·秦晋相持
  4. 百度百科·晋献公
  5. 百度百科·重耳流亡
  6. 百度百科·城濮之战
  7. 互动百科·城濮之战